在這類兒童中持續排斥本身性解剖結構的情況較少見,如: 女孩聲稱將要長出陰莖,立位小便,或男孩反復聲稱自己將發育成女人,陰莖和睪丸令人討厭、好沒有。
性別認同障礙的發展過程
性別角色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性別角色發展包括性別概念和性別角色知識的發展兩個方面。
1、兒童性別概念的發展
兒童性別概念按發展的時間順序可以劃分為三個成分:性別認同的發展、性別穩定性的發展和性別恒常性發展。性別認同是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別的正確標定,兒童的性別認同出現的時間在1歲半到2歲之間。
兒童和成人在性別認同的線索上存在差異,成人主要依據生殖器官、身體的輪廓和服飾等線索來確定性別,而兒童主要是根據頭發的長短以及服飾的特點來確認被觀察者的性別。
兒童性別認同的發展影響其性別行為,能夠進行性別認同的兒童的性別行為顯著地多于不能進行性別認同的兒童,性別認同早(27個月以前)的兒童的性別行為好于性別認同晚的兒童。性別穩定性是指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別認識不隨其年齡、情景等的變化而改變。有學者通過問題形式考察了兒童性別認知穩定性:"當你是個嬰兒時,你是個男孩或是女孩?","當你長大后你是當爸爸或是當媽媽?"。
結果發現,直到4歲兒童才能對以上問題作出正確回答,認識到一個人的性別在一生中是穩定不變的。性別恒常性是指兒童對人的性別不因其外表(如發型、衣著)和活動的改變而改變的認識。柯爾伯格認為,性別恒常性的發展是兒童性別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兒童一般要到6、7歲才能獲得性別恒常性的認識。
在兒童性別概念的發展中,性別認同的產生早于性別穩定性,性別恒常性出現遲,大約到9 歲左右,兒童才開始能夠用言語解釋性別的穩定性和恒常性。
2、兒童性別角色知識的發展
性別角色知識是指個體關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適應的行為方式和活動的認識。考察兒童性別角色知識通常采用向兒童列舉一些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活動的方法,如打架、玩洋娃娃、騎馬、燒飯等,讓兒童說出哪些活動是適合男孩干的,哪些活動是適合女孩干的。通過這些方法,研究者發現,兒童很早就形成了一些對男性行為特點和女性行為特點的認識。
庫恩等人為考察兒童角色出現的年齡,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實驗中向兒童宣讀一些陳述,諸如"我很強壯","我長大后要開飛機"等等。同時向兒童提供兩個洋娃娃,一個是男的,另一個是女的,要求兒童挑出上面的適合自己的那個洋娃娃。結果發現,兒童早在2歲時就已具備了一些性別固著知識,從而進一步證實,嬰兒期的兒童已初步形成了一些性別角色知識。
兒童性別角色知識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到童年中期,兒童的性別角色已相當穩定。但這并不意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性別角色認知變得日益刻板。
從嬰兒到青少年這一階段,兒童性別角色成見的發展呈一種"U"趨勢,即年齡較小的兒童,由于其認知能力發展的局限性,通常把規則看成是必須絕對服從的要求, 因而不能容忍與性別角色不適宜的行為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認識到規則只是一種社會習俗,在某些情景中,出現不適合性別角色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因而在性別認知上其態度相對靈活, 性別成見反而少于年齡較小的兒童。需要指出的是,到了青春期這一階段,由于性意識的覺醒,青少年會產生相當強烈的與性別相聯系的期望,他們的性別角色態度會重新恢復到早期所具有的刻板狀態。
結語:我們應該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在孩子出現性別認同障礙時,我們應該積極的去引導,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如果孩子的性別認同障礙較為嚴重,那么就應該去醫院進行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