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心理以及軀體功能受損的癥狀,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原有的心理防御方式失效或者不恰當。醫護人員應該敏銳的掌握病人的心理防御方式,給予正確的指導,重建升華、幽默、韜晦、利他、壓制等成熟策略。
(3)調動一切可利用的社會支持系統
醫護人員不僅要在言語、肢體語言等方面體現共情、責任心,以使患者把深埋心中的郁悶傾吐出來,緩解應激性壓力,還要訓練自己根據病人的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期望、人格特征和疾病特點進行有效表達和溝通的能力。
(4)重建合理認知
面對同樣的應激刺激和軀體疾病,不同的認知結構往往產生不同的反應。醫護工作者要善于在理解、接納、信任的基礎上,應用面質、解釋、辯論等方法改變其不合理信念、態度,重新對應激源進行合理評價,應用更積極的認知方式予以應對。
疾病的預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預防也應同時兼顧心、身兩方面;和其他軀體疾病一樣,防止發病,預防復發。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預防。
一是從個體方面來講,需要個人培養健全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緒,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機制;鍛煉應對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具有良好的求醫行為。
二是社會方面來講,做好家庭預防,以積極的態度去適應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家人之間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避免矛盾激化;做好學校預防,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塑造良好的性格、個性和素質,使學生能夠身心健康地完成學業,并在各方面得以順利發展、成熟;社會預防方面,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確保各種工作條件無損于健康,形成健康的社會風氣,避免人為的精神創傷,個體間相互關照,相互照應,以良好的情感氛圍確保每個人的身心健康。
具體的預防措施有:心身醫學工作者積極宣傳心身醫學知識,搞好組織建設和人員培訓,創造和諧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專家觀點
1、心身疾病是個常見的疾病,建議早預防、早治療,心身綜合治療。
2、在遇到軀體疾病時,非精神科醫生在診治的過程中,除了注意軀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外,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配合心理治療,對于心身疾病的恢復效果更好。
3、建議社會各界多開展精神衛生方面的知識學習,共同創造良好的人文自然環境。
結語:對于患了心身疾病的人來說,特別容易抑郁、恐慌等等。這是非常不好的!只有心理健康,我們的身體才會健康。所以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應該積極陽光,千萬不能總是消極的看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