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庭的因素
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幼兒入園適應快慢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在平時不嬌慣孩子,注重幼兒獨立能力培養,鼓勵孩子探索新環境和與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兒入園的適應期就較短,幼兒的情緒問題也較少。
而那些嬌寵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適應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環境的巨大差異和轉折而出現情緒和生理上的問題。如有的孩子因過分哭鬧和情緒的不安,而出現夜驚、夢魘或者腹瀉、生病等問題。
3、自身個性與經驗
研究證明在入園之前有與家長分離經驗的幼兒比較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潑大膽的孩子則要比那些性格內向、安靜膽小的孩子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分離焦慮產生的影響
焦慮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焦慮,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剛入園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
患兒整日纏住父母,不斷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時擔心父母發生意外,或擔心意外災難會使自己與父母失散。害怕自己離開父母會被拐走。
患兒因而不愿上學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兒所后哭鬧,不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現出頭痛、腹痛、惡心等軀體癥狀。病程可持續數年。
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親近的人從視線中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不安起來:媽媽在哪里?我要找媽媽!孩子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的出現。大部分孩子從七八個月起,就會明顯表現出這種分離焦慮,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初,這種焦慮的出現,是具有特殊的適應意義的。因為,它促使孩子去尋找他所親近的人,或者發出信號,呼喚媽媽的出現。這是孩子尋求安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慮中的孩子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有時,他們甚至表現出不吃、不喝、不玩,這些平時能引起親近的人關注的行為,現在成了他用來呼喚親人的一種方法。當然,其他的活動可能就進入不了他們的視線了。
當寶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分離焦慮就越發不可忽視了。很多寶寶因害怕去幼兒園,會以不起床、假裝生病、賴地哭鬧的手段進行抵抗。
有關專家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
嚎陶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
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
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
結語:看到這里,小編希望大家通過上文的閱讀可以對分離焦慮的表現及應對方法都有一些新的認識,同時對于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也能夠多一些了解,一旦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癥狀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以便早日脫離疾病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