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之一:心理封閉
學生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個人的秘密,本屬正常。但部分學生受多種因素影響,由此發展到自我封閉,喜歡離群索居,不愿與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開心扉。因而遇到煩惱時,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原因之二:壓力過大
父母望子成龍,教師期望過高,學習、升學壓力沉重地壓迫著學生的身心。有的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升學無望,便憂慮重重,喪失信心。如缺乏指導,易走極端。
原因之三:未經挫折
有的學生從家庭到學校、從小學到中學,一路順風,未經挫折。平時看去意氣揚揚,偶遇挫折卻一蹶不振。
原因之四:被動地位
學生在長期的傳統方式管理下,絕大多數一直處于被動地位,逐漸喪失了主體意識,依賴父母、依賴老師、依賴他人,一旦失去依賴,便無所適從,導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原因之五:知識貧乏
學生課內學習內容比較單純,課外閱讀面又比較狹窄,對怎樣進行心理調節、排除憂慮、培養意志,以及恰當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知識則相當貧乏。
遇到麻煩、挫折,便難以承受,無法解脫。有的則對青春期生理變化一無所知,對一些正常變化也無端地驚慌失措,成為思想包袱。
如何培養孩子健康心理
1.正確的自我觀念
正確的自我觀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一個人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他的行為舉止才能得體,學習和工作才能適應,才能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
如果自我觀念不正確,他可能自視甚高,自以為是,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也可能自慚形穢,不能以本來的面目表現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不能心地坦然。
2.適度的抱負水平
了解社會對個人的要求,哪些是環境所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其變化趨勢如何等。
要善于將個人的優、缺點與環境的利與弊四個因素綜合起來分析,揚長避短,挖掘環境的有利因素,發揮個人的優勢。
一方面克服困難,改造客觀;一方面調整主觀,確定合適的抱負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