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知誤區
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個壓力,他們的感受是不同的,這是因為不同的人對壓力的認知態度是不同的。青春期學生認知的發展并不完善,他們在看待問題時容易出現片面、偏激、夸張或絕對化的傾向。他們在面對成長壓力、認識成長壓力時也同樣表現出了片面和夸大的現象,這就會加劇他們內心的消極體驗和消極的行為表現,如郁悶、發火、上網甚至出現暴力行為。這就需要我們家長、老師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引導他們學習用理性的角度、客觀分析各種壓力的作用,并利用壓力為成長助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超越壓力,讓生命釋放無限的潛能。
2.行為誤區
青春期學生在面對壓力時,常常因為不能正確認知壓力,會采取很多消極或破壞性的方式釋放壓力,不僅危害到他人利益同時也使自身受到傷害。目前主要的行為方式有:
(1)上網行為
在我們對中學生上網目的的問卷調查中,有42%的學生是為了釋放壓力,22%的學生是因為無聊去上網,因此,上網已成了中學生逃避心理壓力或宣泄心理壓力的主要方式,如果不能有效引導和教育,將嚴重影響青春期學生的健康成長。青少年作為網絡社會中的巨大群體,他們既是網絡資源的享受者,同時也是網絡負面影響的受害者。他們在充斥著大量污穢內容的電子網絡信息及充斥著血腥暴力的網絡游戲中迷失墮落而欲罷不能,導致學業荒廢,親情破裂。
(2)戀愛行為
由于學生生理成熟提前、社會文化傳媒的催化作用等因素,導致青春期學生的戀愛年齡提前、戀愛現象增多甚至在高年級學生中有戀愛泛化的趨勢。在我們的調查和訪談中,中學生有31%的同學有過戀愛經歷。而高年級學生談戀愛的比例遠遠大于初中生,也遠遠高于這個比例。在中學生談戀愛的原因中,渴望被關愛的占被調查的32%;空虛無聊占27%;從眾心理占26%;其它占15%。這反應出中學生談戀愛的人群中有近五成存在著盲目性和從眾性,甚至談戀愛成了逃避壓力的一個途徑。這在我們的訪談中已得到確認。
(3)暴力行為
目前中學生的校園暴力、家庭暴力現象越來越嚴重,青少年學生的犯罪率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在這些暴力行為的背后,都隱藏著深層的心理問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問題。家長的放縱溺愛、沉重的學業壓力、同學的攀比競爭、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等等因素綜合在一起,造成青少年的內心充滿矛盾壓力和沖突,內心失衡。當內心的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又無法解決時,自然就會以破壞性的、突發性的暴力來解決。這些現實的教訓在不斷地提示我們必須去關注、去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
應對策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青春期是人生的一段危險旅程,如果我們不能在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前告訴他們將要面臨的一些生理上的巨大變化和情緒、人際等問題,就會讓他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去趟過這段危險的旅程。
加強“青春期”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青春期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每一個孩子的未來、每一個家庭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由于青春期學生特有的身心變化,對教育者的教育素質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對“青春期”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認識,家長、老師及學生本人都處于一種無意識的忽略狀態。
由于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青春期學生特有的身心發展的矛盾、成長的壓力得不到重視和有效的解決就會加劇青少年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發生。目前青少年厭學、輟學問題;戀愛、戀網問題;校園暴力、離家出走、犯罪率不斷上升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造成這些行為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全社會對青春期學生心理壓力的上認識、重視和教育不夠是相關的。
青春期學生面臨的問題和承受的壓力更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共同關注。提高家長、老師及學生本人對這一特殊年齡段特有的身心變化規律的認識和重視,使教育者以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和引導,減少日常教育過程中發生的親子、師生的沖突,幫助他們順利渡過這個特殊的“困難期和危險期”。
(1)家長和教師要學習掌握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
21世紀是一個終生需要學習的社會,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家長和老師去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否則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家長和老師要主動學習和了解青春期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為孩子進入青春期做好教育的準備工作,做個“學習型與成長型”的教育者。
(2)做好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前期教育工作
讓他們了解并正確地迎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以及將要面臨的種種壓力。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心靈、情感、人生態度以及夢想,讓他們能預知未來幾年可能面臨的種種狀況。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他的《預備青春期》一書中寫到:“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會如此的煩惱和痛苦,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們絲毫不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事實上,只要一些簡單的教導或交流,他們就能免受許多恐懼、焦慮、挫敗和失望的煎熬”。
(3)教師和家長要轉換角色,積極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
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這一教育現實必須引起父母和教師的重視。而好的關系不僅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條件,其本身就是極好的教育。
青春期的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獨立意識強烈,極力想爭脫父母的束縛。但此時他們又非常在意“心理上的朋友”,在意他人的關注和尊重,因此,父母及老師若能及時調整角色,扮演好孩子朋友的角色,給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理解,幫助他們解除煩惱,就會增進彼此的感情,成為青春期學生的朋友、心理咨詢師和導師。
(4)掌握科學的、有效的教育手段,使教育行為事半功倍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父母除了要為孩子創建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圍,還要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經常與孩子平和的溝通,發現孩子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多賞識、鼓勵和支持,就會化解孩子內心的壓力,為他們的成長導航。
如果以上針對個人的減壓方法不起作用,可以求助于專業機構或人士,例如心理醫生或心理熱線的工作人員。讓這些專業人員來提供減壓方法,合理安排時間,對緩解壓力很有幫助。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從文中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了青春期壓力很大,但是壓力大怎么辦呢?沒關系,小編已經為大家提供了一些緩解壓力的辦法,青少年們,參考文中的方法來減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