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它同時也是屬于胃病的一種,治療慢性胃炎的方法是很多的,而誘發慢性胃炎的誘因有很多,比如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或是飲食習慣等,心理因素也是起重工之一,特別是心理壓力過大。
心理壓力大或誘發慢性胃炎
“醫生,我的胃痛毛病有好幾年了,看了很多醫生。一開始在社區衛生院看,吃了藥不見好,社區醫生就建議我去縣醫院作胃鏡。胃鏡結果出來,說是得了慢性胃炎, 幽門螺桿菌一個‘+’。醫生說,這種病菌要連續吃兩個星期的藥才能根治。”一位衣著光鮮的女病人,很有點領導作風,進來就診一開口就說個不停,“黃黃綠綠 的藥片一大堆,我按醫生囑咐吃了兩個星期,也不見好。后來我又去市里和省里的大醫院看了很多位醫生,也作了好幾次胃鏡,每次都說我患的是慢性胃炎,卻總是 治不好。有些醫生可能有點煩我了,就說我沒病,正常人去作胃鏡也可能有慢性胃炎的表現。” 說到這里,又是一聲長嘆。
“平時覺得工作壓力大 嗎?胃痛和心情有沒有什么關系?”醫生面對這種喜歡胡思亂想的病人,有時候從情志角度入手,也許有發現。果不其然,她說:“我在外企工作,是部門主管,壓 力比較大。說起來,好像工作壓力大、心情不好的時候,胃痛就容易加重。可見我明明就有病,為什么有的醫生說慢性胃炎不算是病呢?”病人的這個問題,道出了 “慢性胃炎”的尷尬境地。
許多沒有臨床癥狀的人,纖維內鏡檢查會顯示慢性胃炎,而一些具有臨床癥狀的人,接受根除幽門螺桿菌、抑酸抗酸、保護胃黏膜等治療之后,無論癥狀 緩解與否,胃鏡檢查仍然提示慢性胃炎。有專家就認為,內鏡下的胃黏膜慢性炎癥表現和臨床癥狀沒有必然的相關性,心理因素反而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研究發 現,約有50%病人的胃腸道癥狀是在情志異常后發生的,其余50%幾乎與情志異常同時發生。緊張、焦慮、激動、暴躁、憂傷等,均可引起體內自主神經功能紊 亂,導致慢性胃炎的發生,或誘發出慢性胃炎的癥狀。故慢性胃炎更多地表現出“心身疾病”的趨向。
慢性胃炎保養的六大原則
一、做到少量多餐
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皆不宜多。少量多餐既不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又可使胃內常有少量食物中和胃酸,對防止胃酸過多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