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總是伴隨我們,就好像影子一樣。就好像是一個習慣,一焦慮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那么為什么會有焦慮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焦慮呢?接下來和小編一起去看一下吧,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祟。
其實有很多的生活中的小習慣是引起焦慮主要的原因,只是有時候我們沒有發現。
焦慮是人類在與環境作斗爭及生存適應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人類情緒,焦慮并不意味著都是有臨床意義的病理情緒,在應激面前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充分地調動身體各臟器的技能,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只有具備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時對正常的社會功能造成影響時,才成為病理性焦慮
心理學上,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一般情況下的焦慮情緒其實并不那么明顯,但它會像心靈感冒,冷不防會讓身心都受傷。為什么我們常常會焦慮,除了生活重創、工作受挫、人際障礙等因素,實際上生活中的某些細節和習慣,也可能“造就”這種“情緒殺手”。這里總結了幾種會誘發焦慮的生活習慣:
久坐不動
研究表明,缺乏運動會給人的生理和心理帶來挫敗感,鍛煉能很好地克制焦慮情緒。移動身體能讓大腦釋放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低強度的鍛煉能降低人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含量。體育鍛煉還能提高認知功能。
照鏡子時間太長
其實,照一會兒鏡子,有利于發現自身優點、增添自信,但隨著照鏡子時間的延長,人們的自我滿意度反而下降。因此此事你更容易發現自己身上不完美的地方,滋生焦慮、抑郁等情緒,進而影響自信心和判斷力。有研究表明,當對著鏡子反復端詳超過10分鐘后,人們的焦慮感和煩躁感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