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面的研究,可以說,某些性格靦腆的少年,當青春期開始出現成年的性欲望和性幻想時。
不能正確理解不恰當地壓制并用不完全理解的性道德來自我譴責時,出現羞恥反應(如臉紅,怕見人等)。對幼年性經歷的不恰當譴責加尉心理沖突,進入惡性循環狀態。我認為這就是恐人癥的發病心理機制。
剛到青春期的少年對初出現的成年性欲望和性幻想.有羞恥感,徐了個性特點的因素外;顯然和社會文化環境有密切關系。
一些日本學者認為羞恥心是引起恐人癥的社會心理基礎。日本社會是特別重視羞恥心的。
所以,具有對視恐怖和敏感性關系妄想癥的嚴重恐人癥為日本國所特有(木村駿:日本人④對人恐怖,1982,186頁)。
但是,應當認識到,重視羞恥心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特征之一.在中國文化傳統“禮義廉恥”中,知恥是重要部分。
到目前為止,對于剛達青春期的男女少年,當眾揭穿他,(她)們內心隱藏的性愛秘密和性幻想。
仍然是使人臉紅,害羞的事,尤其對那些受到某種程度的禁欲教育,性格靦腆而又自我要求“作風正派”的少年。
在西方,即使在上個世紀性解觸思潮興起以前,青少年對異性同齡產生了性愛感情和性幻想,大多可和別人談出并不引以為恥。
現代西方更是如此.從許多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東西方社會的這種差異.這可能是在中國當前恐人癥還較多見的原因之一。
癥狀表現
可有短暫的恐怖癥狀,但有其他精神癥狀同時存在,可資鑒別。
恐人癥的癥狀較為復雜,除了見人表情不自然或感到臉紅外,還有對視恐怖、敏感性關系妄想以及表現為強迫意向的沖動。
注視異性身體特殊部位如陰部、胸部等,而且癥狀有發展加重趨勢..有的病人在病的。
開始就認為別人明出他的表情變化和窘態,對方的眼神已經洞察到他內心里的想法等等。這時還.只是一種推想,但已不易簡單地被說服。
他們根據別人在他面前的一舉一動如皺眉、轉頭等敞出錯誤判斷,認為這些都說明別人對他們的否定評價和蔑視。
病人對這些癥狀并沒有完整的自知力,臨床上和原發性妄想難以區別。常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癥的“邊緣病例”或精神分裂癥的“類神經官能癥型”。
另一些病人的初病例就是眼睛“不聽自己指揮”,控制不住地甩余光看異性陰部,感到難堪,或看到異性即幻想和對方接吻、擁抱甚至性交。
而且斷定這些想法已被別人從他們眼里看出來了。由于出現這些想法而不敢接近人,外表表現為不敢和人交往。這些病人遲早會自己意識到“心理有病了’而主動要求治療。
這是和精神分裂癥區別的重要標志。像DSM一Ⅲ一R。中所描述的社交恐怖癥病人在中國也可見到,但癥狀較簡單。
常只有某個癥狀如在公共廁所解不出小便,在公共食堂不敢用餐等,而且在發病后很長時向內不發展新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