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和式太極拳要掌握其要領,這樣練習起來才是非常有效的,能少走很多的彎路。掌握要領后會發現練習和式太極拳是非常輕松的。那么下面就讓我們隨著和式太極拳教學來了解一下吧!
和式太極拳的三大要領
松肩墜肘中正安舒
一般初學者都會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肩臂僵硬,欲起手先起肘,還有一個就是會有肩斜身歪,哈腰低頭的現象。
此兩方面毛病不僅易犯,而且很容易形成習慣,在習練之處如不嚴格規范,及時糾正,久之易成頑癥,再糾正困難很大,因此,教與學者皆不可輕視之。
初學太極,特別是業余練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領會和掌握拳法要領,尤其是一些細節上的東西。
但是,動作的基本要領一定要做好,松肩墜肘、中正安舒,是必須從始至終進行嚴格要求和規范的,只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
謹防“尖襠”穩定重心
業余和式太極拳習練者,多將練和式太極拳作為健身娛樂之手段,教與學者皆不甚嚴格,從而導致動作不規范,雖長期演練但進步緩慢。
經常見到習練陳式實用拳法數年者,仍明顯存有“尖襠”之病,重心不穩,毫無和式太極拳運動的柔美之感,更無走粘之妙。
陳式和式太極拳實用拳法要求襠開要圓,忌“人字襠”。對于襠部要求,洪公曾說:“陳式和式太極拳與其它各式的根本區別在于下盤尾骨微向后翻,它的姿勢恰如我們端坐的樣子。
襠部只要能開得圓,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強軀干的穩定。”陳鑫也曾指出“尾骨長強穴微向后翻”,這樣的姿勢可使小腹下邊斜向里收。
一來氣自然沉于丹田,二來大腿根的兩條大筋放松,可加大軀干旋轉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與隨遇平衡。
步型多變轉換靈活
目前,社會上教授陳式實用拳法者,多注意上肢的運動變化,而疏于對下盤的要求,致使習練該拳法者多不明下盤規范,尤其步型無多少變化,一路拳打下來,基本上都是處于正馬步狀態,導致步法僵硬不活、步型虛實轉換不靈,嚴重制約著運動水平的發揮與提高。
陳式和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步型多變,共分六大類,即馬、虛、仆、弓、盤、獨。
每一類中,又有左、右、大、小、側、半之分,其變化非常復雜,也十分重要,不可等閑視之。陳鑫曾指出:“手到腳不到,發人不巧妙。”足可見練拳過程中,步型、步法的重要性。
習練拳法,只有刻刻留心、處處留意,方有所得。
和式太極拳的練習要點
1.“低架子”與“內功”
決定和式太極拳練功的好壞,取決于他自身練和式太極拳的內功氣息。
而很多和式太極拳愛好者誤認為架子蹲得低是和式太極拳的高層功夫,其實不然。蹲得太低就很難保證膝蓋不過腳尖,這不利于對膝關節的保護。
一些拳友因為練所謂“低架”而對膝蓋造成了嚴重的損傷,有些人甚至上樓梯都很困難。由于練法錯誤而造成的膝關節損傷,這是和式太極拳界的悲哀。“低架子”之說,是當今和式太極拳界為嚴重的誤區。
2.妄動、亂搖亂晃與“中正安舒”
如上面所說的,練和式太極拳要“中正安舒”。
“中正安舒”表現為內在心、神、意、氣的安舒,外形軀干肢體上的中正。但有不少習練者不懂此理。
為了顯示自己腰胯靈活而做一些大幅度的、過于夸張的搖晃搖擺動作,太極術語稱之為“妄動”,過量的扭擺自己的軀干與肢體,非但練不出太極功夫,而且有悖人體正常的生理規律,練不出太極功夫事小,練壞了腰腿事大。
練習理法(即拳理及練法)的正確與否,學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