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式太極拳的學習中,身法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將身法學到位了,和式太極拳才能學有所成,那么對于和式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該如何學習身法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當中的方法,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想要提高和式太極拳的身法學習,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四個要領,才能有所成效。
一、中正舒展輕靈圓活
立身中正,并非僅指站立時身體中正。在一招一式的運動變化中,都要求中正舒展。“身法端的脊中正,先求尾間在正中”。和式太極拳之訓練對身法的要求是從頭頂經軀干至會陰一般始終保持一條線,不管向何方運轉,變化,皆要軀干順直,守于正中,保持督脈暢通。
練拳打手時,各個骨胳關節亦不做死轉硬抹,盡其腰胯或腳落點擺順當,不別扭,體現出“恬靜肌松態自然,腰脊中正虛領頂”。
中正舒展,不僅要求我們動作上保持中正,同時,也需要將自己的身體放松下來。
全身關節肌肉放松,增強血液循環,有利于身體健康。舉動輕靈,招式圓活,太極拳是各種弧形、曲線運動,練起來輕靈圓活,舒展大方,銜接和順,如倒攆猴一式,周身走圓,手云大圈,退步弧圓,內勁滾圓,輕靈圓活自然協調配合,就能避免動作直來直去、呆板、僵滯。
二、身備五弓,蓄發相間
諸家太極拳在談到身法時,都注重一身渾勁,蓄發相問,收放相變,這是太極獨特的身法。“五弓”是指身驅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下肢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太極拳的全身整體的形狀姿態,蓄如“伏貓”、發似“縱虎”。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身弓”人體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脊柱有四個生理性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勁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這些彎曲是在直立姿勢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身如彎曲時,腰彎前凸度變小,其他二個彎曲發生相應變化,四肢也相繼發生位移,同樣增強了脊柱的彈性,對運動或跳躍時所產生的震動起緩沖作用。
可見,“身弓”運用得好,可以幫助我們在練習時緩沖一定的撞擊力。
身體形成五弓形,同時表現出“含胸塌腰”“氣沉丹田”“沉肩墜肘”等身體表現特征,維持胸、腹內壓平衡,和保持重心穩定,保證身體內外輕松舒展,氣血暢通使胸腹部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等處猶如磬壁微躬。
總之,“身弓”如能做到恰到好處,自然會出內勁含多而力,功夫日久,腰脊為氣力之源,兩足變得充實有力。舉足投步,下盤穩固,安如泰山。
“臂弓”以肘為弓把式,兩臂從頸椎兩側的鎖骨經肩肘至腕部,自然形成弓形。從生理上講,肱骨同撓骨,兩骨平行排例,形成一個自然弧形,同時松肩沉肘,氣貫掌心。故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和慶喜師云:“肩松氣沉穩中活,臂綿如蛇懷抱斗,肘墜微曲似豌豆,環連心會不可丟”。
“腿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臼與股骨頭在提肛斂臀的情況下。外旋移,形成彎曲,同時,膝、內外踝關節相應發生變化形成弓形,足骨借關節和韌帶緊密連結,在縱橫方向都形成凸向上方的弓形,有利于身體的平衡和運動,負重時起到重要的彈力緩沖作用。人體重心自然下沉,兩腿蓄勁,足跟同五趾抓地,使腰腿之勁貫到足跟,使周身之勁相聚、相依、相順、相隨。
總之,五弓合一,是太極拳身法訓練身體各部位表現特征。松肩墜肘、岔胸拔背、松腰斂臀、氣沉丹田是太極拳運動所求和重要表象。符合拳理:“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
三、諸身之變合乎法規
在太極運動中,身軀多有起落進退之變化,如能訓練得法,乃會事半功倍,走架打手。其身法繁多,現擇其重要的作用做一淺談。
進身:進步宜蓄身,進人要進身,步隨身進步過人,身催步起步逼人,使對方失去重心尤如懸壁束手,然須進步進身相伴相隨。如指擋捶,野馬分鬃、十字手等式。
退身:退身起步后移、如有扶勢之感。一可避開對方鋒芒、緩化其力、又可誘敵深入,打其措手不及。如倒攆猴。
起身:高則揚其身,力源腰脊,意于領頂勁上提,使四肢隨著起身而有增長之義。如閃通背、回頭看畫。
蹲身:蹲身蓄力,得機而發,即“蓄而有余”特點是腳足下曲而不僵死,勁而內蓄、用之可速暴發。如海底針,跨虎。
伏身:隨對方下移而下行,引化其勁,伏身而力不散,伏身不能低頭彎腰,使力無頭。如跌岔、砸七星。
翻身:身左右翻轉,以四肢維持身平衡,借腰脊之力而旋翻靈活。如鷂子翻身。
轉身:前后轉身,以腰為軸,旋轉以擊敵,四肢皆打人,如轉身攬插衣,轉身進步平心錘。
縱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縱跳,趁敵不備,縱而擊之。如玉女穿梭。
閃身:側身以避敵之勁力。閃后即進,至速至猛,令敵防不勝防,多在打手而靈活用之。如,閃通背、白蛇吐信等式。
太極拳之運化,身法之多變,可謂變中有變,其精微妙,都需要在實踐中慢慢總結。今習練太極者,只要天天堅持鍛煉,勤學苦思。日久必豁然貫通,舉手投足均含太極身法之規則,動之蹈之自然會隨心所欲。
四、閃戰騰挪、輕靈敏捷
“閃戰”指側轉身子,進退、左右動作迅速、敏捷。當對方進攻時先辟開其銳力,然再給對方措手不及的還擊。《太極拳就釋》云“何謂閃,何謂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
進一步說明了動作靈巧,身法變換至多至疾。同時也說明了閃與進,攻與守的內在聯系。太極拳同諸家拳術一樣,都包含著“攻”與“守”的辯證關系。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猶如“閃戰”也體現了守中有攻、攻中有守、攻守兼備的特點。
騰挪:即騰騰挪挪、忽高忽低,轉動幅度大,其特點騰挪顫抖,靈巧緊湊,轉換運勁。以柔促剛,動作遒勁活潑,促步碾腳,咔咔有聲,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快速利落。
總之,在走架或打手時,必須在沉穩的動作中含有輕靈圓活,快慢相間,錯綜復雜的變化不失于身法的規則,在閃戰騰挪中,特別注意避免動作遲滯、呆板、不靈活,“意向如發志必取,情活神足助虛靈”,一語道明太極真諦,把太極拳氣、神、理、意、情等集于一體。既鍛煉了功夫,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
故在太極拳運動中,中正舒展,身備五弓,含胸拔背,松肩沉肘、閃戰、騰挪等身法的要求,凡是太極拳愛好者或專業訓練者,應給予高度重視,習練太極拳者一定要體現太極拳的優越性,使太極拳真正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和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