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太極拳之一,其也有著自己的風格特點,和前輩所提出的“耍拳”理論,一直被后人用來當做學習的依據,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這“耍拳”理論我們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和要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和式太極拳的“耍拳”理論有著自己的規矩和原則,對此,我們是要了解和遵循的。
1、懂規矩、明“尺寸”、到一定層次之后方能夠“耍拳”
“耍拳”固然要自然、隨意、輕柔圓活,如果習拳之初就去自然、隨意、輕柔圓活那么就壞了!如此如同瞎漢行夜路,非但無益,實則有害!因為自然、隨意、輕柔圓活、剛柔相濟是功成以后的表現。
學拳之初需要守規矩、懂“尺寸”、分層次,耍拳是明規矩、懂“尺寸”、到達一定層次之后的要求,和式太極拳又名“尺寸架”,尺寸即規矩。拳架對手、眼、身、法、步、三節、四梢等要求極為嚴格。
對于規矩的遵守,需要我們練好基本功,這是基本的要求。
如對于肘:沉肩墜肘合而為用,肘向外翻起上抬俗稱賣肘,為病。肘關節主要活動范圍是曲伸運動,肘曲則臂成圓弧形,即弓形。肘不可過曲,過曲不圓;亦不可過直,過直少夾;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肘關節曲伸自然,伸則氣達手指,曲則氣貫肘尖。在技擊中肘要曲使,有迎面肘、穿心肘、搬攔肘、七寸肘等。肘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護肋,沉肘伏肋,肘要輕貼兩肋,但不可過緊,否則會影響手臂靈活運用。
行功走架拳架規矩、姿勢正確,有利于提高行功效果,使氣血、經絡陰陽平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過一段時間嚴格規范鍛煉,從而達到明規矩、守規矩、脫規矩、自然而然卻合乎法度,久而久之上升到一定層次時在老師指導下可以考慮“耍拳”問題。
2、懂陰陽,明神意后可進入耍拳階段
“易理”與“太極圖”的動與靜,陰與陽轉化是和式太極拳創立的理論基礎。練習時開合、起落、收放、屈伸、進退、攻守,變化多端,妙趣無窮!上、外、前、呼、剛、發、開、實、往為陽,下、內、后、吸、柔、收、合、虛為陰。手、眼、身、法、步一動皆有陰陽,陰陽已生,剛柔即現,陽剛與陰柔相互對立而又相互統一,相互依存、制約、轉化,是互根關系。拳法柔中有剛,剛中有柔,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孤陽不生,孤陰不存。
陰陽、剛柔關系的把握和運用在和式太極拳中也是重中之重。
行功走架從純虛或純實發展為虛實結合,推手、打拳則陰陽相濟,運用自如,可應對一切外來攻擊。即所謂:“端莊舒展、悠閑自然、立身中正、支撐八面、曉陰明陽、似輪走圓,柔勁似女、堅硬如剛、剛柔相濟、百骸渾然、順纏逆封、如環無端。”和式太極拳每一著勢都是身體各部陰陽互相變易的運動,拳架動作遵循陰陽變化規律,獲得動態平衡。練拳時做到這種動態平衡,則背絲扣俱備。在內表現為氣血暢通,精神充沛,在外表現為動作協調,周身一家,處處分清陰陽,懂得陰陽變化規律是太極拳懂勁的基礎。運用陰陽無窮變化作為制人的方法,使拳藝奧妙無窮!
太極拳“內勁”是在一定功夫基礎上在意念的導動下,動作連貫纏綿,似輪走圓,反復輾轉,屈伸開合,自然交替形成的彈簧勁。因此要求練太極者自始至終保持思想集中,動作規矩嫻熟后,將意念轉到對勁力的想象上來。練拳之始按外形要求站好,保持心中一無所思—,一無所有,達到恬淡虛無靜若止水之境界,朦朦朧朧,穆穆惶惶如混沌無極之狀況。
以意行氣,將意念與勁力相配合,動作緩急、張馳有度,隨心所欲。氣與力合,順意而行,全神貫注,精力充沛,自然生動,百骸一無,歡悅順從。
練習者全身肌肉松開,中正端的,收斂精神,心平氣和,運動時順遂自然,不用絲毫拙力,可謂動若行云流水,行似春風拂柳,在意念導引下,百脈自然打開,氣血流通,經絡順暢,養身、養心、怯病,健體,功力亦可無窮增長。
只有以意行氣,以意導動,才會做到意到、氣隨、力至,氣血隨道而流注,無微不至,日日灌輸,川流不息,習練經年,內勁自會產生內勁,正如和慶喜所云:“太極亦稱心意拳,開合屈伸軟綿綿,纏繞回旋如抽絲,天君合意令輾旋,身動足隨總從心,會神聚精功理真”。
不知陰陽,不明神意,則練拳難明就里,動作勁力會過縱、過橫、重心易失,陰陽偏離。在內表現為氣滯不暢,在外則形體不順,周身難以相隨,則不能說懂太極,“耍拳”更無從談起!
3、“耍拳”要避免大與小、舒展與緊湊的誤區
初學和式太極拳時要盡量把拳架姿勢放大,步子拉開,身樁下低,關節放松。此階段動作要慢,注重姿勢端正,動作正確,柔筋掰骨的鍛煉。日日研進,日積月累,動作由僵滯到松柔,從散亂到初步協調,速度要適當加快,此階段一般4—6分鐘一套拳,要注重耐力、速度的加強。尤其應該注重外形帶內動,周身順遂,著勢圓活。
然后快而復慢,拳架結合理論逐步達到輕靈圓活,中正松柔,陰陽相濟,順遂自然,以內達外,內外合一,渾身皆圈而不見圈的高級狀態。若體質與年齡允許,架式不可過早過于收小。拳理雖有“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之說,但不可誤解為拳架小就緊湊。
緊湊是拳架練到高層次時的間架結構圓轉無間。拳架能練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此時大也緊湊,小也緊湊。“耍拳”之道,貴在自然,遵循生理特點,所謂能大能小,能快能慢,才可達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此才是“耍拳”所修煉和追求的結果。
4、克服“撇、停、流水”之病,“耍拳”階及“神明”
修煉達到一定程度時則著勢相連,神氣貫串,動作協調,內外一致,即可依據“耍拳”公式去練習。從起勢到收勢,勢與意合,按照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及腿法的具體要求認真做好,著著得機得勢,敏捷靈活,銜接貫穿,十分圓滿,在神氣充沛、意念順流、每個動作似乎可以終止之際,立即開始下一招式,相承相傳,使拳路變化似止非止,停而非停,周而復始,連綿不絕,但是這一階段需革除“撇、停、流水”之病。
“撇、停”是每一動作,一側動而另一側不動為“撇”,腳之弊病與手相同。不到成勢時止住將勁打斷是“停”,犯此病實屬陰陽離決,勁不相連,終無效用。拳勢一混做過去謂“流水”,為病。著勢不清,技法不明,必致勁無從發出,“撇、停、流水”之病是太極拳修煉中極容易出現的問題,許多人多年演練一無所成,皆有此原因。因此在“耍拳”公式指導下,著著勢勢走起來穩、膩、圓、活貫穿套路始終,招式承接之時,必須考慮手、足、身三者如何得機得勢。弄清拳架來龍去脈,掌握機關,自然靈活轉變,自可達成“耍拳”之目的,階及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