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夫博大精深。練太極拳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和潮流。和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中較為受歡迎的一派,有很多人在練習。今天,小編就和很多太極愛好者們一起探討一下,練和式太極拳如何預防受傷,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練和式太極拳如何預防受傷
初學拳要循序漸進
和式太極拳的特點就是在運動的時候,步型和步法都是靠下半身的力量來支撐的。
這樣,拳架的重心較低,膝關節所承受的來自上中下三盤重量的壓力增大了許多。此時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靠股四頭肌和髕骨來維持。
這種拳架特點,是為了增強下盤的穩固性,以便在太極推手中占居主導地位。
因為和式太極拳的拳架練法,所以對很多初學和式太極拳的人來說,一定要掌握好拳式中的動作要領。
要準確把握好拳架剛柔之勁的運用,要使拳式的步型步法的虛實變換分配合理,要使拳式動作配合協調一致。否則,習拳者就易患上膝痛的病癥。
打和式太極拳,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功夫。初學者,內在的氣血還沒有蓄積充盈,外在的筋骨還比較脆弱。
因此,只有堅持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才能使身心無損而受益。在和式太極拳的學練過程中,要先練單式動作,使身體逐步適應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對肌肉、關節、韌帶和骨骼的牽拉刺激。
接下來,在練習動作與動作的組合之間,一定要讓自己的氣息穩定,動作流暢。
后,才能打全套的和式太極拳套路,以便使內在的氣息運行順暢而無喘息之弊,使外在拳架的造型剛勁有力,而無松散脫節之處。
只有這樣打拳,病體才能痊愈,身心才能強健。否則,照貓畫虎,草草地去比劃整套和式太極拳套路,那樣身體會吃不消的,必然引發膝關節疼痛的病癥。
接拳式要遵規守矩
和式太極拳套路是由幾十個拳式動作組合連接而成的。每一個拳式做完定勢之后,就要與下一個拳式進行銜接,在銜接的過程當中,若是步型步法轉換過程中的操做不規范,不但會造成拳架外形造型的難看,而且主要的是會造成膝關節的慢性損傷。
在群眾性和式太極拳運動中,《24式和式太極拳》、《48式和式太極拳》、《88式和式太極拳》的習練者比較普遍,在這些套路的演練過程中,象“左右野馬分鬃”、“左右摟膝拗步”等拳式,在動作銜接時,就極易出現錯誤,而造成膝關節的損傷。
為此,在做這些拳式動作時要特別注意。后坐之腿,其膝蓋要與腳尖對正,防止膝蓋左斜右偏,以減少膝關節在演練中的磨損。
其臀部要與其腳后跟上下相對,要防止膝部過于屈蹲,以減輕膝關節在演練中的負荷。在前腳外撇時,其外撇的角度不要過大,那樣會使膝關節超出其生理活動范圍,造成慢性扭傷。
前腳外撇之后,不要急于跟進后腳,應先踏實前腳,后腿膝部伸開,形成規范的弓步,再重心前移到前腳,再以腰脊之力帶動后腳跟進,這樣可避免不規范的身型身法對前腿膝關節造成的過度負荷和磨損,從而使這些拳式動作的銜接順暢、連貫、協調。
練基本功要持之以恒
每次在打和式太極拳之前,都必須做好準備活動。通過旋頭部。使頸椎松柔豎直,有利于“虛領頂勁”這個和式太極拳拳式動作要領的規范操做。
通過展胸擴背,使胸腔空松,肺氣通順,心氣充足,背脊挺拔,這些都有利于“含胸拔背”這個和式太極拳拳式動作的規范操做。通過轉肩、活肘、旋腕,使雙臂的肌群蓄發便利,關節轉動靈活無滯,這有利于和式太極拳中“沉肩墜肘”這個拳式動作要領的規范操作。
通過腰部的俯、仰、扭、轉,使腰椎的屈伸有力,小腹的丹田之氣容易蓄積,這有利于和式太極拳中“尾閭正中神貫頂”這個拳式動作要領的規范操作。
除此之外,在下肢的準備活動中,要重點活動膝關節。上身前傾,兩手掌心按扶于雙膝上,兩腳并攏,雙膝微屈。兩膝,先向相同的方向進行前、后、左、右水平方向的旋轉。爾后,兩腳分開,雙膝之間相距兩拳左右,兩膝分別向彼此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使兩膝一開一合,更加擴展了膝關節的活動范圍。再做幾次蹲起。
然后,兩手手指分別點按揉捏兩膝關節周圍的重要穴位,如:鶴頂(髕骨上緣正中凹陷中)、膝眼(髕骨下兩側的凹陷中,內側為內膝眼,外側為外膝眼)、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陰陵泉(膝內側,脛骨內髁下緣凹陷中)、委中(膝后側胭窩的正中)、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等等。
通過按摩足三陰經和三陽經在膝關節周圍的這些特定穴位,使局部血液循環得以改善,使膝部組織的溫度升高,有助于松解粘連,滑利關節。
并且,還使膝部肌肉的痙攣得以放松緩解,從而達到經絡通暢,氣血旺盛的作用。這樣,就為套路的演練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起到了防治膝關節疼痛,恢復膝關節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