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推手的基礎,推手是打拳的檢驗和提高。只有明確原理,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才能出功夫。
一、太極拳的內在運行方式
1.物體與人的動平衡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個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其各部位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點上,這就是物體的重心。一個物體若重心偏離了支撐它的底盤就會傾倒。
陀螺在旋轉時產生轉動慣量,不斷變化方向的離心力形成對稱產生動平衡。此時,由于它的重心垂線與中心線重合,陀螺僅以中心軸端接觸地面,就能保持穩定轉動。
重心在物體上的位置是可以根據它的體積和比重計算出來的,如果是同一質量并對稱的物體,其重心位置就在物體內的中心點。以臺球為例,它的重心在球心,當桿子擊到球面中心點時,其作用力貫到球的重心,臺球就順著這兩點的延長線滾出。如果桿子擊到球的側面,它就會偏轉。同理,人站立時,重心點在小腹的中部。中部。但是,由于人體運動中的形狀是變化的,所以重心也會隨之變化。
2.太極運動中的動平衡
經過長期基本功、站樁和太極拳的訓練,身 做到以下各要領:虛領頂勁、收頷、豎項、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氣沉丹田……使得身體對拉拔長j此時,身形配合裹臀、屈膝、圓襠、雙腳趾抓地,使兩腿成為具有彈性的“懸臂梁”托住上身。以此身架支撐,兩側相對稱的沉肩、墜肘,可類似天平方式調整身體的平衡,達到立身中正。太極拳以腰為主宰,帶動全身螺旋轉動,將松開的身體節節依次徐徐卷攏成一個松、整、圓、活的整體。
由于人是雙腳著地的,身體扭轉到一定幅度就會被自鎖,而太極拳通過“往復要有折疊,進退要有轉換”,可以達到運轉自如。
其具體過程為:當腰向左轉時,依次帶動胯、左腿逆時針轉動至左腳,通過全身各關節的曲率及虛實變化,左腳底在對地面碾轉中不斷改變著力點,使左腳起到一個軸端作用,讓身體經左側過渡旋回,身向左轉,其作用力促使胯及右腿反向順時針轉動,使重心沿“一”路線逐漸向右移動。
當重心移到右側時,腰向右轉,再經右腳,使身右轉推動重心沿著反“一”軌跡向左返回。重心左右移動的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來回的運行路線連成一個“00”形。
太極陰陽圖表達了這樣的含意:太極運動中,身體的重心在兩腳之間移動,這個運動的范圍以一個圓圈表示,它就是支撐身體的底盤;身體重心在這個圓內的運行軌跡一,將圓畫分為正反對稱的兩條陰陽魚,表示重心移動時身體兩側的虛實是逐漸相互轉化的。兩個魚眼表示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實,不全然占煞;虛,并非全然無力。太極圖間接表明,身體不允許出現“雙重”,否則就會轉動不靈。
3.呼吸與內氣及內勁的關系
逆呼吸方式適用于和式太極推手。當氣呼出時,內氣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內氣運向全身直至體內各處末梢;當吸氣時,內氣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這樣,外氣與內氣形成互動,身形動作隨內氣而動。
吸時起,為蓄。呼時落,為發。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形合。內氣是內勁之源,內功是內勁的體現。在意識作用下,內氣與肌體共同運動產生內勁,內勁經過身體的運用顯示出內功,丹田元氣是內勁之源,內功是太極運動的精髓。從意識導引內氣在身體內氣在身體內的運行過程入手,可逐漸練成打拳時意到位氣就到位 ,即意到,氣到,勁到。 '
二、內勁在和式太極推手中的應用
和式太極推手,體現著招法較量,實際內含雙方勁。路的比拼。動作隨勁,絲絲入扣,內外相合,只有這樣太極內功才能發揮得出神入化。推手時,你進我退,隨屈就伸,看似隨意,實際上每一動都自然而然含著太極規矩。“從人則順,隨己則滯”,運行中要時刻調整自己的重心穩定,同時使對方失衡。舉例說明:彼推我胸中部,被我弓I向右側,彼遂變為向左給力,仍發向我中心部位,我身體仍按太極一運行路線運轉,即可將他引向左側。
這是因為太極運行路線到了左右兩側都是向后折轉形成的線路,因此無論對方如何推我中心,我都能夠左右逢源,將彼勁引進落空。和式太極推手既要用勁,還要掌握運勁的分寸。太極拳的放松,是指心理上的松與靜。推手是在此基礎上,身體由松到柔至剛柔相濟。
1、太極的以柔克剛
和式太極推手,控制為本,以和為貴,不主動進攻,看似墨守成規、保守無為,實際上只要對方出手,我就不即不離、隨化隨進、如影隨形,使彼無法擺脫。
太極拳螺旋轉動的身臂應對來力,如千斤頂作 用將對方在扭轉中帶起拔根,謂之“沽”。
雙方在 接觸部位纏轉產生的摩擦力,起到“黏”的作用,使兩人如同“連”成~體,“隨”之而動,這樣我 讓對方總處在失穩狀態,彼欲力求掙脫就會跌倒, 只得被我“軟約束”。同時,利用這種“沽、黏、 連、隨”方式,在肢體接觸中感知彼力的動向,行 話稱為“聽力”。
當練到“感應與意識融為一體化” 時,和式太極推手功夫則階及“神明”,此時,憑感覺 隨時可摸到對方的失重點,可化發自如,將各種來 力順其自然放出。
具體地講,一旦接觸對方,我就能掌握對方重心的動向;彼一動手,我就能下意識做出相應的舉動,如同熟練的招式不差毫厘,內勁 始終貫穿其中,保證了這自然而出的動作形成的招式充滿威力,依據著力部位的變化,應用自如地 化、打、摔、拿……
2.和式太極推手后發制人
“快手打慢手”,這是武術常識。和式太極推手“后發制人”的特點,似乎與常理相悖。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和式太極推手還是順應客觀規律的,所謂一·求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
和式太極推手通過接觸部位“聽力”在先,所謂“后發制人”是等對方出手、我掌握了其動向,并根據對方勁路采取相應舉措,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對方只是送上來的靶子。
這樣,在與對方周旋中,我順其力,由自然化解到發放,當對方感覺勁到時已無法走化因而被放出。這種出奇制勝的機竅,在于和式太極推手由化過渡到發已融為~體,拿準了由化變發的佳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