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和式太極拳的十大注意事項
一、人們練拳常易挺在錯誤之支點上,如胸、肩、膝、腹、等處,拳乃不會進步。必須挺在腰脊處。
二、腰脊處為支點亦為主宰。脊椎為一身主干,故首顧脊椎拎起,連住腳跟,腰脊與手掌腳根三點相反相成,運勁如開弓。
脊椎本身先練拳,擎、引、松、散、節節貫串,然后手足配合運動如無龍在天,是腿長在腰上,不可腰長在腿上。
三、渾身皆須蕩開,不可有絲毫縮勁,蓄勁是開勁,亦不是縮勁。若有縮勁,一無是處,膝節難蕩開,一旦蕩開,處處蕩開。
膝若撐住,肩亦不開,胸腹之間,結成一塊不能運化。故渾身各處皆應呈張力狀態,即在足腕亦如此要求。
四、擎、引、松、放須從“意”練起,而后到氣,到腰到勁。能擎、引、松、放,故能不斷。意尚僵住,氣亦不能鼓蕩。但求骨肉變化,勢必斷斷續續。
五、有不得勁不得勢處,必于腰腿求之。而得勁得勢之感覺,須從練打中得來。每于手之前節,常能得軟得勢,則腰腿尺寸,自亦合于規矩。若專注于腰腿,不手上足上得勁得勢,則腰腿往往亦錯。
力強者手前節常過硬,弱者手前節過軟,松而有力,俗稱軟硬勁方對。
六、前輩理論上都已道盡。懂理論不難,唯懂勁為難。練拳須懂自己勁,有凹凸處否?有斷續處否?有缺陷處否?一一解體認明始能逐漸上路。
不破不立,破字當先,于拳亦然。練打須懂對方勁,見其強則見其弱,見其實則見其虛,強可側而制之,實可引而竭之,神而明之,只在熟而生巧耳。
練打時只跟對方勁變化,自己隨時得勁,須不言而喻,否則心分兩用決難有效,唯有問題必須返求論已,于練拳時解決。
七、和式太極拳妙全在引勁落空,此勁即在“擎”“松”兩處,練得。能蕩開,能拎起,能連續,始能有效。和式太極拳得勁處,則全在開合有整勁,即在“引”“放”二處練得。
能渾身配合,曲中求直,始能有效。云手一勢,乃開合勁運動路線之典型,務必領會。
八、和式太極拳能用得輕松固與巧妙有關,然與實力更有關。本錢大用得少,自然輕松。
本錢小,用得巧,亦可以弱勝強,但未必輕松,每人實力,常受天賦限制,然于提高效率,求之,亦前途無限。
九、練拳不迷不能成功,然亦須與其他方面求得平衡,否則更不能成功。
十、太極勁說到妙更常是難以形容。若說得平常,無可謂人人都會,雖人人都會,唯不自覺,故難以發揚,然否唯決不言妙,故決能練會也。
練習和式太極拳的好處
1、對大腦起調節作用——打拳可以活躍情緒,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
2、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和式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
3、舒暢經絡——輕松柔和的和式太極拳運動,可使人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
4、防病治病——對神經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
對普通人而言,打拳打到什么程度、多大強度有利于身體健康,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別看和式太極拳看上去文縐縐的、有“武術文練”之說,可它綿里藏針,打起來可不簡單,所以如何調節自己的運動量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