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蛔蟲病的早期征象
蛔蟲是寄生在人體內為常見的蟲體之一,它雖然通常作祟于人的腸腔,但它還有一個癖性,就是嗜好鉆孔,且喜堿惡酸。當蛔蟲在其寄生的環境發生改變,如過饑、受寒、高熱、腹瀉、驅蛔藥使用不當時,它就會乘膽總管及括約肌由于炎癥,結石等功能失常處于松弛之時而“逆流而上”,鉆人人體的膽道。這時就會引起發作性的上腹劇烈絞痛,并成為外科中常見的急腹癥之一。
膽道蛔蟲病之所以稱之為急腹癥,一是因為它來勢急驟,患者往往在毫無預感的情況下突然發生上腹“鉆頂”樣疼痛;二是疼痛劇烈,甚如錐刺刀絞,病人常抱腹屈膝,俯臥床上,輾轉不安,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呻吟不止。腹痛后不久,病人常會出現惡心、嘔吐,嚴重者甚至可吐出膽汁及蛔蟲。另外,這種腹痛常是時作時休,雖然劇痛時難以忍受,但間歇期間患者又靜如常人。經醫生檢查時,腹部平軟,壓痛輕微。
患上此病后,患者及家屬既不要驚慌,也不要麻痹。應當抓緊時間積極治療,早期經非手術療法,一般可以治愈。若經非手術治療一周以上仍不能緩解者,可考慮手術療法,但這種療法僅屬于少數人。
除去本病的根本措施是預防蛔蟲之外,如平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后一定要洗手,以防蟲卵進入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旦發現有腸道蛔蟲病,使用驅蟲藥一定要足量使用,以免因劑量不足而激惹蟲體,誘發起此病。
膽道蛔蟲病如何診斷
膽道蛔蟲病是腸道蛔蟲鉆入膽道引起的疾病。蛔蟲一般寄生在小腸中、下段,但因寄生環境發生病化,上竄到十二指腸,鉆入膽總管時,可引起膽道括約肌痙攣,而產生強烈的陣發性絞痛。進入膽道的蛔蟲還可向上鉆入肝內膽管,其尸體或蟲卵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蛔蟲進入膽道后還可引起膽管、膽囊、肝臟或胰腺炎癥、膽道出血、敗血癥等。
突發的劍突下鉆頂樣絞痛,是膽道蛔蟲病的主要癥狀,病人疼痛難忍,常轉展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絞痛為陣發性,可突然緩解,緩解間隔時間長短不一,緩解期病人無明顯痛苦,發作時常伴惡心、嘔吐,有時可吐出蛔蟲。早期病人體溫一般不高,合并感染后,可出現畏寒、高熱或輕度黃疸,嚴重者可引發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囊炎。B型超聲檢查能輔助診斷,經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可窺見蛔蟲。
本病治療一般可采用非手術療法。應用解痙止痛劑,如阿托品、異丙嗪,必要時加以派替啶,并應用中藥利膽,及硫酸鎂和左旋咪唑、噻嘧啶、枸櫞酸哌嗪等驅蟲藥。為防治膽道感染,還應選用氨芐青霉素、羧芐青霉素、慶大霉素等抗菌藥物。如非手術療法無效或并發其他癥狀,應考慮手術治療。
膽道蛔蟲病的治療
(一)中西醫結合治療
1.解痙止痛
針刺:鳩尾、上脘、足三里、太沖、肝俞、內關等穴,宜配合應用。亦可用耳針肝膽、交感、神門、腎上腺等穴,或埋針,或施電興奮,均有良好效果。
常用藥物有:阿托品、654-2等一次性肌注或靜脈注射,可解除平滑肌痙攣所引起的絞痛。絞痛劇烈,在診斷明確時可配合應用杜冷丁、異丙嗪、苯巴比妥等。
2.驅蟲排蟲烏梅丸(湯)和膽道驅蛔湯加減等作驅蟲治療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