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是通過哪些途徑感染的
經口吞入感染性蟲卵為主要的傳播途徑
(1)以人糞作為肥料時,蔬菜、瓜果被蟲卵污染成為中間媒介,生吃瓜果不洗燙、生食未經洗凈蔬菜(如生涼拌菜)、腌菜和泡菜(鹽水不能殺滅蟲卵)造成感染。
(2)在農村地區,隨地大便造成庭院地面污染,兒童在地上玩耍,吸吮手指,進食前不洗手,甚至邊玩邊吃,容易感染,當水源被污染時,喝生水可被感染。
(3)蟲卵亦可隨塵土飛揚而被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
預防是關鍵
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教育兒童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生食瓜果要洗燙或削皮,不吃生菜。改善環境衛生,加強糞便管理,不隨地大小便。
蛔蟲對人體的危害
蛔蟲的幼蟲和成蟲都會引起人體的損傷,病程的早期是其幼蟲在肺部移行時引起呼吸道癥狀和過敏癥狀,稱為蛔蟲幼蟲移行癥;成蟲在小腸內寄生則引起腹痛等消化功能紊亂,稱為腸蛔蟲病。
蛔蟲幼蟲移行癥
主要見于短期內吞食了大量蛔蟲卵的患者,潛伏期為7~9天。發作時表現為發燒,一般為低燒,精神不好,全身無力,有些孩子還會伴有蕁麻疹等過敏癥狀。寶寶咽部有異物感,陣發性發作,發作時癥狀與哮喘發作相似,痰少,偶爾痰中帶有血絲,上述癥狀持續1~2周后逐漸緩解消失。
腸蛔蟲病
患病時體內的寄生蟲數自幾條至數十條,嚴重者甚至上千條。絕大多數患兒無任何癥狀,少數患兒以不定時反復發作的腹痛癥狀為常見,腹痛部位位于上腹部和臍周,喜按,有時伴食欲減退或多食易饑,常從大便中排出蛔蟲或嘔吐出蛔蟲。大量而長期的蛔蟲感染,由于蛔蟲對人體營養的掠奪和蛔蟲代謝產物以及崩解后產生的毒素被人體吸收,可引起營養不良、貧血、生長發育遲緩,還可引起神經系統癥狀,如精神萎糜或興奮不安、夜驚、磨牙、異食癖等。
關于蛔蟲病基本知識知多少
蛔蟲病是蛔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引起的常見寄生蟲病。兒童感染率高。傳染源為腸道蛔蟲感染者及病人。蛔蟲卵在感染者及病人的糞便中,蟲卵通過污染了食物、水、手指等經口吞入人體,蟲卵也可隨灰塵飛揚被人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人群對該病普遍易感,并可多次感染。
這是一種似蚓蛔線蟲感染,早期可引起肺部癥狀,后期可引起腸道癥狀。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感染因攝入感染性蟲卵所致,蟲卵在十二指腸孵化,產出的幼蟲鉆入小腸壁,然后經血循環移行至心和肺,由肺沿支氣管上行至口咽部被吞下回到小腸,在小腸發育為成蟲。約在2個月內完成生活史,成蟲的壽命6~12個月。
蛔蟲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主要集中于衛生條件差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美國東南部農村地區感染也很普遍。蛔蟲病是世界上流行廣的腸道蠕蟲感染,據新近估計約10億多人被感染,每年約20000人因此病死亡。
癥狀和體征
移行的幼蟲可引起"蠕蟲性肺炎",這一種典型的綜合征。成蟲通常不引起胃腸道癥狀,但成蟲經口或經肛門排出則可促使病人就醫。重度感染,特別是兒童,可引起腹部痙攣性疼痛,纏結的蟲團可引起腸梗阻。個別成蟲的異位移行有時可導致阻塞性膽管炎,膽囊炎,肝膿腫,胰腺炎,闌尾炎或腹膜炎。其他疾病所致的發熱和某些藥物(如四氯乙烯)可促發這種異位移行。
即使中度感染也常可導致兒童的營養不良,其發病機制不清楚,可能系營養成分的競爭,吸收受損和食欲受抑之故。
診斷
用顯微鏡在糞便中查到特征性的蟲卵即可確診。有時成蟲可隨糞排出或從口中嘔出;在生活史的肺期幼蟲可在痰中查見。幼蟲移行通過肺時嗜酸性細胞明顯增多,而當成蟲寄居于小腸時則嗜酸性細胞回落。
預防和治療
為預防蛔蟲病必須注意衛生,在以人糞作為肥料的地區不要吃生的或未清潔的蔬菜。凡被蛔蟲感染均應治療,甲苯達唑(100mg日服2次,連服3日),阿苯達唑(400mg1次頓服),枸櫞酸哌嗶嗪(75mg/kg每日口服1次,連服2日,大劑量3.5g/d),噻嘧啶(11mg/kg,大劑量不超過1g,單劑頓服)均為可選擇的藥物。懷孕期間不應服甲苯達唑。如同時存在別的腸道蠕蟲,則應先驅蛔蟲以防成蟲異位移行。為緩解梗阻并發癥必要時可作手術或內鏡處理。
結語:孩子的健康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生病的話,家長們就會覺得非常的揪心。由于孩子的健康意識和疾病意識都不是很高,所以平時預防疾病的工作家長們要幫助孩子們做好,不要讓一些不必要的疾病傷害了孩子的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