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內分泌因素
鑒于本病女性顯著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發病,故認為雌激素與本病發生有關,通過給動物做閹割,雌NZB小鼠的病情緩解,雄鼠則加劇,支持雌激素的作用。于無性腺活動期間即15歲以下及50歲以后發生本病的顯著減少,此外口服避孕藥可誘發狼瘡樣綜合征。有作者對20例男性SLE測定性激素水平發現50%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增高(對照組5%增高),65%患者睪酮降低(對照組10%降低),雌二醇/睪酮比值較健康對照組高。
上述各種象都支持雌激素的論點。妊娠時SLE病情的變化亦與性激素水平增高有關。此后由于孕酮水平迅速增高,孕酮/雌二醇比值相應增高,從而病情相對平穩,產后孕激素水平降低,故病毒可能再度加重。近發現SLE患者血清中有較高的泌乳素值,導致性激素的繼發性變化,有待進一步研究。
六、免疫異常
一個具有LE遺傳素質的人,在上述各種誘因的作用下,使機體的免疫穩定機能紊亂。當遺傳因素強時,弱的外界刺激即可引起發病。反之,在遺傳因素弱時,其發病需要強烈的外界刺激。機體的免疫穩定紊亂導致免疫系統的調節缺陷,發生抑制性T細胞喪失,不僅在數量上,且功能亦減低,使其不能調節有潛能產生自身抗體的B淋巴細胞,從而使大量自身抗體形成而致病。有人在狼瘡鼠中發現早期有B細胞的過度活躍,但沒有見到調節T細胞的缺陷,提出產生自身抗體的B淋巴細胞株,逃脫了T細胞的控制調節,即在T淋巴細胞調節功能正常時,亦能產生自身抗體,亦即所謂SLE的B細胞逃脫理論。
有人認為是由于輔助性T細胞的功能過強,引起免疫調節障礙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亦有人提出可能是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的活力過度,通常產生某種因子,刺激輔助性T細胞,或直接刺激B細胞,引起自身免疫。提出“禁株學說”的人認為機體免疫穩定的紊亂,導致T、B細胞比例失調或B輔助/誘導細胞與T抑制/細胞毒性細胞比例失調,結果禁株淋廠細胞失去控制,過度增殖引起自身免疫病變。
近研究發現SLE患者有細胞因子分泌異常,IL-1乃由單核巨噬細胞合成,它可使SLE的B細胞增殖、介導B細胞自發的產生IgG,形成免疫復合物,引起組織損傷。MRL/1pr小鼠腎巨噬細胞中含有較多IL-1mRNA,體外培養可產生大量IL-1,IL-1可誘導IL-6、IL-8、TNF等炎癥因子產生,與狼瘡腎炎發生有關,IL-1活性與光敏感有關。
約50%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增高,幾乎所有SLE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IL-2R,且活動期比緩解期高。IL-2主要由CD+4T細胞產生;為T細胞的生長因子。此外SLE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在活動期更明顯,在SLE患者出現中樞神經SEL活動期,IL-10水平升高,IgG生成增多,較多證據提示IL-10在B細胞異常活化中起重要作用。這些細胞因子網絡動態平衡失調引起異常的免疫應答,同時亦參與局部的致病性作用。
關于自身抗原形成的機理可由于①組織經藥物、病毒或細菌、紫外線等作用后,其成分經修飾發生改變,獲得抗原性;②隱蔽抗原的釋放,如甲狀腺球蛋白、晶體、精子等在與血流和淋巴系統相隔離、經外傷或感染后使這隔離屏障破壞,這些組織成份進入血流,與免疫活動細胞接觸成為具有抗原性物質;③交叉過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