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走和慢跑的區別
如果體重過大,建議快走鍛煉,如果體重正常建議慢跑,但如果慢跑距離超過了6K,就要購入專業一些的跑鞋。快走和慢跑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1、一般快走健身,不容易受傷,以每小時6-7公里的速度快走1小時為佳。走路沒有騰空動作,不會對腳踝和膝蓋有多大沖擊力,能夠降低30歲以上鍛煉較少人群的運動傷害,提高心肺能力和腰腹力量。
2、慢跑,一般是說以7-9公里的速度慢跑,有騰空動作,如果體重超高,對膝蓋和踝關節沖擊較大,長期鍛煉如果沒有合腳的緩沖跑鞋,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而且慢跑要循序漸進,如果開始持續時間不長,可以走跑結合,逐漸增加跑步的時間。
慢跑適合人群:肥胖人士、久坐辦公一族、中老年人。慢跑,對于保持中老年人良好的心臟功能,防止肺組織彈性衰退,預防肌肉萎縮,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具有積極的作用。
慢跑的時間取決于慢跑者的訓練程度。對于初學者或是中斷體育運動較長時間的人來說,一開始每次運動好不要超過10到15分鐘,中間可以有一個慢走的過程。慢跑時間可以在一個月內逐步提升到20分鐘。慢跑運動的關鍵在于堅持,平均一周需要3次訓練。如果一直堅持下去,4到5年之后可以參加馬拉松。
門診中常見60歲以上中老年人,因長期不當使用膝蓋,造成膝關節面光滑的軟骨產生病變、磨損,銀發族若真想健走,也應該視個人體能狀況,量力而為,畢竟日行一萬步對某些人仍稍嫌負荷太大,必須省著點用膝關節,否則走太久、走太激烈,一樣會傷害膝蓋。
正確的健走方式,醫師建議,應該每走半小時就休息約10分鐘,且只要一感覺有酸、痛癥狀,就要馬上停止;早期膝關節炎患者更要避免從事跑步、登山等需要大量使用膝關節的活動,且少蹲、跪等動作。
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關節保健,尤其「肉、筋、骨」是一體,如果關節不好,其實可以透過訓練股四頭肌力量來彌補,包括做前后、外側內側的抬腿運動,從事輕松游泳等,不過,一但有任何關節不適癥狀,還是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視個人狀況下處方。
快走前做好腰部、膝部、踝關節的熱身和拉伸,快走時注意呼吸和節奏,這項運動還是很安全的,但每天走兩三個小時真有點過了。
熱量消耗的標準和心率的關系更大,有氧運動的標準是維持大心率的60-70%,快走對膝蓋的沖擊力遠遠小于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