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病因
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占我國肝硬化病因的40%~65%,主要由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引起,其中常見的是乙型肝炎。其發病機制與肝炎病毒引起的免疫異常有關。其致病方式主要是經過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肝炎階段,而逐漸演變為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多數表現為大結節性肝硬化,少數病例如病程緩慢遷延,炎性壞死病變較輕但較均勻,亦可表現為小結節性肝硬化。從病毒性肝炎發展至肝硬化的病程,可短至數月,長至數十年。
2.酒精性肝硬化:約占我國肝硬化的7%左右,但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對酒的消耗量正逐年升高,尤其是長江以北地區。因此,對酒精性肝硬化也應引起警惕。
3.寄生蟲性肝硬化:多由于感染血吸蟲或肝吸蟲等引起。血吸蟲寄生在腸系膜靜脈分支,蟲卵隨血流進入肝臟后主要沉積于匯管區,蟲卵及其毒性產物的刺激,引起大量結締組織增生,導致肝臟纖維化和門脈高壓。
血吸蟲性肝硬化左葉受累較重,肝表面有較大的結節。因除鄰近蟲卵沉積處的肝細胞有萎縮外其他部分肝細胞無明顯變性及再生,故臨床上肝功能改變較輕微,而門脈高壓出現較早,過去稱之為血吸蟲病性肝硬化,應稱為血吸蟲病性肝纖維化。
4.毒物和藥物性肝硬化:長期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毒物,如砷、磷、四氯化碳等;及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甲基多巴、四環素、氯丙嗪、硫氧嘧啶、異煙肼、甲氨蝶呤、雙醋酚酊等,均可引起肝細胞壞死,膽汁淤積,或肝內過敏性炎癥反應,從而引起慢性肝炎,后演變為肝硬化。
5.肝靜脈回流受阻性肝硬化:靜脈阻塞性疾病導致肝硬化如柏—查綜合征(budd—chiarisyndrone)、縮窄性心包炎、慢性心力衰竭等,導致肝臟長期淤血,以致肝細胞缺氧壞死,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而引起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