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損傷治療
A.營養支持
由于這些肝損傷患者因廣泛創傷和感染而處于嚴重的分解代謝狀態,如胃腸功能良好可行鼻飼腸內營養,否則用靜脈營養。
B.感染
這組肝損傷患者常見的是敗血癥問題。
如有持續性腎小管壞死應高度懷疑有腹腔內外科并發癥,不解決腹腔內的感染,則腎功能不可能得到恢復。
B超和血管造影檢查即可證實有無肝周、肝內或與失活肝組織有關的感染。
再次剖腹探查可進行充分引流肝周的膿腫,有時在上腹部發現已形成分隔的膽汁性腹膜炎小腔,因此在探查中需要剪開這些分隔,并作腹腔灌洗。
亦可在結腸上方放置兩根引流管交叉灌洗24~36h以去除壞死組織。
如在肝包膜下有大量積液,需置雙管交叉灌洗清除壞死及失活的肝組織,并在缺損較大的腔內放置帶蒂網膜片可加速控制感染。
處于此階段的肝臟外傷,壞死的肝組織多已液化,故已不再作切除術。
但若為實質性壞死肝組織,切除后患者有獲救可能。
是否需作典型的肝葉切除或清創肝切除術則取決于血管造影的結果和術中的發現。
雖然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肝切除會有很高的病死率,但是若有壞死的肝組織存在,敗血癥就很難得到控制。
C.黃疸
黃疸在肝創傷后比較常見,多數系由于敗血癥或感染引起。
一旦感染得到控制,黃疸自可消退。
如術中發現膽管損傷,則可進行膽管修補并置T管作為內支撐,術后膽管造影排除機械性梗阻。
如超聲不能排除機械性梗阻而膽管未進行探查者,則需作ERCP檢查梗阻原因和部位。
D.膽瘺
膽瘺是肝臟的中心區發生嚴重的損傷壞死后形成膿腫,自引流管內流出液化的肝組織或膿液和膽汁。如無膽道梗阻,當感染控制后,膽瘺亦會自愈。
但如膽瘺持續存在,應經膽瘺插入導尿管行膽管造影或作ERCP檢查證實是否有膽道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