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身體各部分的協調關系,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發力部位,發力方式和發力次序。如何確定上述這三個問題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是我們取得成功的關鍵,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了解能量的產生與傳遞過程。
這是一個物理問題,要解決就需要建立一個物理模型,當物理模型確定后,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雖然聽起來有點兒玄,但如果沒有基本物理原理的支持,我們很快就會陷入動作細節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在動作正確與否的糾結中痛苦的掙扎。
在確定物理模型之后,接下來就是要建立大框架,包括握桿,站姿,站位,瞄準等揮桿靜態幾何學內容,桿頭軌跡,桿面方位,揮桿平面等動態幾何學內容,以及揮桿節奏,平衡,發力部位,發力方式,發力次序等揮桿動力學等待內容。
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自然,流暢,協調,穩健的大框架,而盡量避免動作的細節。在大框架尚未建立之前,就去糾纏細節,是改動作失敗的首要因素!
改動作的第三部分才是細節問題,在改之前一定要搞清幾個關系,一是細節和整體的關系;二是細節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如果A依賴于B,B依賴于C,那么一定要從C開始;三是細節對整體的影響,如果該細節與改動作的初衷無關,就不要動,以免分散注意力,顧此失彼。
高爾夫球損傷的主要原因
在業余高爾夫球愛好者中,經常出現技術動作錯誤或技術不成熟的現象。因此,損傷也很容易會由此而發生。如果選擇一個時間長,內容緊湊或技術要求很高的路線,這個問題會更加嚴重。
相反,對于那些專業的運動員來說,他們已經有很高的技術水平,所以勞損是產生受傷的主要原因。當然,對于國內高球愛好者來講,還有一個特別的損傷原因是:國內很多練習場提供給愛好者們的練習場都是墊子,由于膠墊的反彈作用,當球桿觸墊的一瞬間,會有很強的反作用力反射到練習者的手腕和肘關節,長時間墊上練習會導致手腕及肘的不適甚至損傷。
其它受傷原因包括身體素質比較差,打高爾夫前沒有進行熱身運動,打球時疏忽大意,或由于自然環境的改變。通過提高心肺耐力、柔韌性、關節穩定、協調、肌肉力量、爆發力等,可以防止這些損傷并且提高運動表現。
自然環境如草坪很滑,下雨,地表不平坦和暴風雪也可能會導致損傷。
在高爾夫球運動所發生的損傷中,其中1/3發生在脊椎,大約一半發生在上肢,剩下的發生在下肢。發生在脊椎的損傷,有90%是在腰背部位,剩下的10%發生在頸部。在上肢損傷中,肘部和腕部各占40%。
剩下的發生在肩部。在下肢損傷中,損傷一般分布在髖部,膝,踝和足。
在一些損傷的案例中,還包括髕骨的脫出,脊椎壓縮性骨折,肋骨骨折,尺骨骨干骨折等。盡管損傷發生的部位幾乎所有的打高爾夫球者都大同小異。但是,在專業運動員中有3個常見的損傷部位,腕/手,下背部和肩。
非專業運動員中損傷發生在下/上背部,肘和腕/手。損傷類型在性別上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女性專業選手上肢發生的損傷比脊椎多,而男性專業運動員正相反。大約一半的損傷都是慢性的。
對于根據賽季進行運動的高爾夫球選手,超過80%的損傷會在賽季的初段和中間發生。
練習前要充分熱身,比賽后要拉伸與放松,有針對性地練習高爾夫體能,才能減少和避免高爾夫運動帶來的運動傷害。體能訓練,對于職業球員,青少年球員、愛好者、都不可或缺。
結語:通過對上面文章的閱讀,相信大家對讓你再遠25碼的秘訣有所了解了吧,打高爾夫并不是很難,大家一定要掌握技巧,多多練習,希望今天的介紹能夠幫助到大家。想要打好高爾夫球就要掌握高爾夫的技術,及避免高爾夫運動損傷,安全打高爾夫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