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用夾板體外固定復位,然后選用野生草藥外敷快速接骨,一般3天就可接上,骨頭接上時疼痛明顯減輕80%左右,再用藥保養15到20天就可痊愈。不會留下后遺癥。在治療期間,不要過多活動患肢,以免影響骨頭的愈合,忌吃含激素的藥物。
在身體及經濟條件允許情況下可考慮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選擇合適的時機,手術后可較早活動肢體,進行功能恢復,預后較好。
要求
盡早進行系統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能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愈合、防止毗鄰末受傷關節的功能障礙。
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永久的功能障礙,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
日常方法
四肢骨折,尤其是關節及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康復,重要的是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訓練。
早期關節活動度訓練要以被動活動為主,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機進行功能鍛煉。
術后3天可開始逐步加強主動的關節活動。康復訓練要逐步加大并維持關節的大活動度,切忌小范圍快節奏活動,這樣不僅無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而且對骨折局部也有影響。
肌力訓練
人體上下肢的功能各有側重,上肢側重于精細動作,這些功能的恢復是功能鍛煉的重點。
鍛煉時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達到大限度,以防止手部關節僵硬粘連。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過度負重會造成固定物松動、折斷,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復一定要遵循“早活動、晚負重”的原則。
股四頭肌是大腿前側的一塊重要肌肉,傷后和術后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萎縮,而且一旦萎縮很難恢復,直接影響功能康復結果。
關鍵要點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
據美國國立衛生中心統計,臨床上有將近20%的四肢骨折患者,因為錯誤的肢體康復訓練而不同程度的留下了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從而對日后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因為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比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
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
其實,肌肉萎縮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骨折后肢體肌力,肢體功能恢復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肢體骨折后的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肌肉萎縮肢體運動恢復。
它本身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肢體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后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肢體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
使其盡快地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
這種方法可使得骨折患者的肢體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度盡快徹底的恢復,避免留下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長久的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
結語:上面就是給大家介紹的一些關于關于髕骨粉碎性骨折的相關事項了,相信大家一定對此已經有些了解了,如果發現自己有這類的病癥,那么就不妨趕緊去醫院治療一下,這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