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門、心、交感、腎、肺、腎上腺(均為耳穴);
2、陰陵泉、陽陵泉、曲池、外關、豐隆、神門、中脘、足三里、肺俞、三陰交、太沖。
(二)治法主穴行穴位注射。
在本病發作期,選第1組穴,以5%葡萄糖液2毫升加丹參注射液2毫升行交替注射;
配合備用第1組穴(耳穴)行耳針治療,每次選3~4穴;在癥狀改善后,則改用第2組主穴行穴位注射,每次取2穴,藥物同上;
同時以配穴之二組穴行體針及有針治療,每次選2~3個體穴和3~4個耳穴。選時宜辨證,如抗風濕用陽陵泉、陰陵泉、曲池;
強心安眠用神門、三陰交等。
另,如有風濕活動者用復方當歸注射液2毫升,心衰用輔酶A100單位行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三)療效評價共治423例,顯效54例,有效292例,無效77例,經10余年隨訪觀察,總有效率為82.7%。
醫生在檢查心臟時,常常使用一種手法,即將展平的手掌輕 輕地放在心前幾個部位摸來摸去。
醫生觸診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震顫。
震顫即手接觸到一種顫動感,猶如貓呼吸時觸摸貓背時的感覺,因而震顫曾有“貓喘”之稱。
心臟的震顫是由于血流急速流過狹窄的瓣膜,震動波及周圍組織所引起來的。
血流越快,瓣膜越狹窄,兩方壓差越大,心臟震顫就越強。
震顫出現的位置,對于判斷病變瓣膜位置及病變性質均有幫助。
主動脈瓣狹窄、動脈導管未閉多在鎖骨上窩發現震顫;
主動脈瓣狹窄在胸骨右緣第二肋間(主動脈瓣區)也可觸起的震顫,以胸骨左緣第二肋間(肺動脈瓣區)明顯;
在胸骨左緣下部所觸及 的震顫,常常系室間隔缺損所致;心尖部(二尖瓣區)的震顫,每見于二尖瓣狹窄。
在以上各個部位發現的震顫,除二尖瓣狹窄為舒張期震顫外 ,余大多為收縮期震顫。
總結:上述的治療方法,不知道患者喜不喜歡,但是中醫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相關操作,還是去醫院,讓醫生為您治療,有很多患者對學位不是很了解,下針會有危險,醫生會給您有效的安全的治療。祝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