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虛實.無論在練大極拳或推手,對于機體感受器靈敏度和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能力的提高,是極其有效的訓練,因此,它實際上也是增進機體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斂腹含胸
斂腹含胸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斂腹是在吸息時,將腹壁有意識地略為收縮,使和膈肌的收縮下降配合起來;含胸是緊接著斂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間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間,稍微有內吸的意思。
這樣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擴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斂腹含胸時腹壓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內氣從尾閭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間的身柱穴處提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斂入脊骨”。
斂腹含胸一般是在動作開始或轉換變化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走化或蓄勢的動作。
對初學的人來說,只能先從外形的斂腹含胸著手,結合呼吸的提斂內氣,可以留在后一步來做,避免發生偏差。
六、拔背頂勁
拔背頂勁也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時,使兩側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
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豎起身軀,則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間的身柱穴處,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覺;頂勁是緊接著拔背,由頭棘肌的作用,松松豎起頸項,抬頭向前平看,頭頂百會穴處有凌空頂起的意思。
拔背頂勁時,可使由斂腹含胸時提斂至脊骨身柱穴處的丹田內氣,再從身柱穴沿督脈上升到百會,經前頂、神庭、印堂而到齦交,由舌抵上腭的作用,接通任脈承漿,再沿任脈而下,回歸小腹。
這時丹田落歸原位,膈肌上升、恢復原來隆凸狀態,腹部內壓力增加,腹肌放松而有飽滿舒暢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氣沉丹田”。
這里應該注意的是:氣沉丹田是配合著拔背頂勁的動作,并不單獨存在,是意識引導丹田內氣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壓。
拔背頂勁,一般是在動作的終了或成定式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防勁的動作。
七、松腰收臀
大極拳24式以軀干帶動四肢,而軀干的轉動主要在于腰脊部的旋轉靈活。
所以古人說“腰如車軸”,又說“腰為纛”,“腰為主宰”,同樣說明了腰脊部的重要作用。
松腰就是要在放松腰部四周肌肉群的前題下,使兩脅肋部往下松塌,而又有向前抱合的意思。所以武禹襄把它稱為“護肫”。
能松腰腰脊,才能轉動靈活、上下不相牽掣,重心降低,兩腳有根,而下盤穩固。收臀是在松腰的同時,有意識地使臀部稍微往里收縮,使臀部和腰背部基本保持在一個曲面上,而不向后凸出。
能松腰收臀,才能使脊柱直豎,尾間中正,起到像大纛旗和方向盤一樣的指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