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自然,上下左右相系,無思無慮達于心平氣和之境界。而沉氣松力,須時時注意,因氣沉則呼吸調和,力松則拙力消除。
每勢都要求外面形式順,而內部舒適毫不強硬。如此自能胸膈開展,氣血調和,對于身心有莫大功益。
反之,如姿勢做得不夠正確以至距離原則甚遠時,則氣滯胸膈,浮而不定,既不能得到益處,疾病反由此而生。所以一套太極拳架子至少非得學習半年不可,半年之后,尤須經教師數度詳細更正,也非得一年不可。
練拳可比作寫字,次數多則式式勢勢正確;又如臨帖摹寫,次數愈多則字跡愈佳。所以,欲切實練工夫,每次盤架子須有三遍 (即三套),因第一套為了舒展筋骨,在一遍以上方能增進工夫。養身者則可以不拘,每次半套也可。
在練拳時自第一手至末一手,動作迅速與否,均須求其均勻,不可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更不可有缺陷、凸凹、斷續的地方。
勢勢能連續不斷,呼吸能自然,內外能一致,尤須不加思索任其自然的練習。
練至全部純熟之后,可將全套各勢改為左式 (即反式) ,例如動作為右手的改為左手,左手改為右手,右腳的改為左腳,左腳的改為右腳,左轉的改為右轉,右轉的改為左轉,倘能將全套的左式架子練至綿綿不斷和右邊一樣的時候,那么功夫就更進一步了。
因左右均能練習則無偏重之弊,再練右式時更覺得興味濃厚,此是欲求深造的學者必須知道的一件事。
此外,還可以把雙手分開來練,先練左手或右手都行,因還要輪換著練,所以不分先后,但必須左右式反復練習,以熟練為主。若照這種程序來練的話,那么,一套太極拳架子可以變成為六套了。
學習推手也有他特有的步驟。在學好了太極套路后就可以學習推手了。
學習推手先是學定步推手,然后學活步推手,再逐次學習大捋、刀、劍、黏桿、散手 (即亂采花) 等。照這個規矩練習,沒有數年純功夫是不能學完上述各項拳械的。
學習太極拳必須從緩而進,才能成功,這是總的要求。
對于初學定步推手法的棚、捋、擠、按四手時,大半不能連貫圓滿,須跟隨教師或較自己高明的人,經常在一起打輪劃圈至純熟后,再由教師口授棚、捋、擠、按四手的意義。
四手能一一分清,練至綿綿不斷的腰腿能旋轉如意,黏化均能順手, 然后可學拿勁、發勁。
這個時候需要找一個對手互相研究練習,先練一種拿勁或發勁,千萬不可一勁未通又練他勁,更不可同時練習數種, 須知一勁能通,任何勁都能通達,若一勁學不好其他勁也不會學好的。
在未練拿勁、發勁之前,須盡量讓教師或較自己高明的人任意拿發,視其如何引己,如何拿己,如何發己,拿發之地在于何處,拿發之時間早遲,拿發之方向正隅,均須以身實地試驗,作為悟解之門徑,萬不可求之過急。
定步推手法在太極拳基本功夫中要占首要地位,推手練至相當程度后,又不可專與一人推練,應與多人推練,因人與人多不一樣,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溫和,或有手剛、手柔、勁大、勁小、藝淺、藝深之別,均須推練。
倘不知如此練習,那么便會遇到熟悉的人能拿能發,不熟悉的人則不能,照這樣作下去絕不會達到高深的程度。
其次,活步推手法,要求手、腰、腿三部動作一致,在前進后退時,不可發生粘黏勁忽續忽斷的現象。練大捋黏桿、散手等時也不應有此現象發生。
自己的手或桿子,至少要有兩部分須與對方黏住,若黏不住時,則聽勁容易中斷,同時也容易使敵乘機來擊,于是神經感覺也不能練得靈敏,須要依著粘、黏、連、隨四個字的方式方法練習,練至手或發勁時能使對方不覺為止。至于散手必須分開單練,不如此則不能隨時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