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中的重點是行拳“松靜”‘柔和’,松靜是基礎,柔和是目標。練拳時要求放松,用意不用力,即做到:大腦松靜、皮毛松展、肌肉松柔、骨節松開、筋腱松長、臟腑松舒、血脈松暢、經絡松通 (簡稱“八松”),全身由表及里,自上而下,沒有一點僵力,沒有一處僵硬,在無處不松的情況下,進行著綿緩(非激烈的)柔和(非剛猛的)的形體運動。
能柔和方能有“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和“以柔克剛”的技擊特征,方能顯現太極拳輕盈柔美的風格,故應重點修煉。
經過這樣長時間的鍛練,它會促進人體“氣路”和“血路”的通暢,加速氣血循環,通常稱之為“活氣活血”。這種“兩路”暢通、氣血兩活的狀態,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是養生的需要。
十六字中的難點是行拳“協調”,王宗岳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實際上是要做到五個“一”,即:一動都動,一靜全靜,一開百開,一合俱合,一轉齊轉(一轉無有不轉)。楊澄甫《十要》中也有“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的要求。
在行拳中常常會發生:左動右不動、上動下不動、肢動身不動、身動眼不動、外動內不動等情況。此時必然會發生某一部分身肢停頓、呆滯和等待的現象,這樣的行拳就屬于不合格。
這種動作不協調不同步的毛病,之所以難改,就在于人們平時大腦是指揮肢體單向運動,不習慣于行拳時大腦要調控身肢同時進行異向運動,所以行拳協調的難度就大些。但是,只要下決心多練多悟,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到的“協調”。
第三步 練好用意
太極拳是內家拳,特別注重用意,王宗岳《十三式歌》中寫道:“若問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思是行拳時要把用意放在主導的地位上,使意起主導作用。楊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用力”,更具體地指明了行拳要用意。
所謂練好用意,是指能夠嫻熟地“以意行拳”。“以意行拳”的具體方法是“以意導形”,“以意導形”就是運用意念導引太極拳形體動作的演變,故行拳時意在形先,動在意后。
即“先意動,再內動,繼而形動”,這就是形與意的統一。用意要求“無過不及”,即用意不能過,過則易僵、易呆、易滯,不能輕靈松柔;用意也不能“不及”,“不及”則易丟、易散、易斷。
故“以意行拳”首先心要靜,不靜則心不專、意散亂,行拳時會發生“過”與“不及”現象。心專一才能把握好用意的度,使用意度恰到好處,做到“勁斷意不斷”。
第四步 練好呼吸
1)行拳時要求呼吸做到“深、長、細、慢、勻、輕”。太極拳行拳的呼吸,比人們平時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緩、均勻、深長,達到吸之輕輕,呼之綿綿,沒有閉氣、憋氣、向下壓氣、強提拉氣和用勁逼氣的現象。
2)行拳時要求呼吸為“腹式逆呼吸”。太極拳行拳時的呼吸,是把人們后天的胸式呼吸,還原為先天的腹式呼吸,并且要調整為腹式逆呼吸。
腹式逆呼吸的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呼氣時腹部鼓起。經過一段時間呼吸訓練,行拳時慢慢習慣腹式呼吸了,進而嫻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如果能夠再做到腹式呼吸日常生活化,全都還原為嬰兒的先天腹式呼吸,那就時時刻刻在練功了。
3)行拳時要求呼吸符合“動作配合呼吸”的原則。行拳時要求動作與呼吸的配合非常協調,做到“收吸發呼”、“起吸落呼”、“合吸開呼”。
那么行拳時是以動作為主,還是以呼吸為主呢?當太極拳發力技擊時,是以動作為主,即要“呼吸配合動作”;而當太極拳以養生為主要目的時,則要以呼吸為主,即要“動作配合呼吸”。
這是因為太極拳養生要求呼吸均勻,每分鐘呼吸的頻次基本相等。由于太極拳每個動作行程的弧線長度不相等,只有在行程弧線長的姿勢動作加快點速度,在行程弧線短的姿勢動作放慢點速度,使動作到位與呼吸完成同步,以保持呼吸基本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