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定而動、軸輪互轉,是太極拳動態的基本技法。太極拳“十三勢”終于中定。太極拳經以中定為“土”,依土生萬物之意,中定既是“十三勢”之一勢,又是其他十二勢的基礎,勢勢不能離中定。
所謂“中定”,指中和穩定的狀態。“中定而動”,使動態不失“中定”。“中定而動”有三種表現形式。
其一,身體在運動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狀態,重心始終在支撐面內移動。此技法要求動步之初,先將身體重心移于支撐,形成單腳支撐的支撐面,然后移動腳才提離地面。
在動腳的移動過程中,要保持身體重心在支撐面中間,幾乎出現移動,待移動角地成兩腳支撐,形成新的支撐面后,身體重心才隨之向新支撐面中間移動。
這樣,保持身體重心在支撐面內移動,并與中正的身態配合,具有較高的穩定度和輕靈度。
其二,身體在運動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狀態,重心平行移動。此技法要求身體移動時,始終保持頂平、兩肩平、兩胯平、兩腳平,形成太極運動中重心平穩的特點。
即便是伏步下勢,也是在優質身體“中平”的狀態下,先降低身體重心至一定高度,再平平移動重心,完成下勢動作。獨立類動作是先將重心平平移動至支撐面中間,再在保持身體“中平”的狀態下,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身體在運動過程中保持無過無不及的“適中”狀態。無過無不及,即王宗岳《太極拳論》所謂“無過不及”。在扒手過程中,“無過不及”是隨對手動而動,“隨屈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在單練拳架時,表現為動作的規格、變轉的速度、意氣的配合、勁力的剛柔等,均循規蹈矩,做得恰到好處。這種在運動中求“中正”、“中平”、“適中”的態度,綜合表現為一種動態平衡狀態,也就是《十三勢歌》所謂“靜中猶動動猶靜”的狀態。
“軸輪互轉”,是太極拳動作中肢體配合的基本技法。運動時,以腰為“軸”,以手足為“輪”。以腰以上軀肢為“上”,以腰以下軀肢則能引起腰動而帶臂腿動,猶如軸動輪必轉。
下肢(上肢)動其它部份亦隨之動。這也是上下相隨。如此,則全身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無靜,動作協調完整。
緩慢柔圓,息細勻長,是太極拳處理運動節奏、勁力、呼吸方法的技法。指練習太極拳時,肢體移動速度要緩慢,運用柔韌順達的勁力,使動作銜接轉換圓活連貫,一氣呵成。
與此同時,要采用腹式深呼吸法,將呼吸法,將呼吸調得細微綿長,勻速出入。“緩慢柔圓,息細勻長”必須協調配合,循序進行。其中一環出差誤,就會影響其他動作環節。例如,勁剛會導致形直、速快、呼促,影響柔圓緩勻等技法的運用和體現。
以意主導,形息互引,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基本技法。練習太極拳時,要求以意為主導,用意呼吸(即息)、控制肢體(即形),支配呼吸與動作有序配合。
做到一方面以意領氣。照嚴格的動作規范運轉,讓外形的變化引起呼吸的相應配合,并經長期練習,獲提意、氣、勁、形的統一。達到所謂“以意導體、以體導氣”和“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交融的境界。
初學吳阿敏24式太極拳十大忌諱
1、 忌串門走戶
太極拳是內家拳,重點要內外雙修,如參雜外家拳的招式修煉就很難登堂入室。
2、 忌雜拳同練
練太極拳與其他雜家拳同練,容易造成體內氣血散亂,很難練通周天。
3、 忌過急速成
功不是單靠學能得到的,而是練出來的,只有練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沒有直通車,欲速而不達也。
4、 忌過火求功
練太極拳關鍵是搭好橋,調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滿池,丹藥而養??谇徊凰?,牙關緊閉,搭橋過緊,就會口干味苦,損精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