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型大略有馬步、弓步、盤步、虛步、獨立步五種。只有輕重之分,而無純虛、純實之別。
臂部應分三節。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太極拳論》要求“松肩、沉肘”。陳鑫解釋松字為明確,他說:“臂部如掛肩上。”肘的松沉,不論順纏逆纏都要保持肘尖向下的狀態。不可使肘離肋內收,那樣做必然使手部離開中線,以致丟勁。
如何培養24式太極拳的內勁
內勁是蘊于體內的一種勁,是在意念的引導下,周身關節、肌肉和韌帶做以大限度的放松,在演練動作的運行、蓄發、轉換和定勢中,以意引氣,將在丹田處集聚的內氣,運行到全身關節,送達肌膚,貫注于四梢,復歸丹田。
這樣纏繞往來,循環不已,從而形成一種渾厚、松沉、富有彈性的內勁。
內勁是在保證完成動作規格,由內向外放松的前提下,演練者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是24式太極拳演練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表現24式太極拳韻味的必備素質。
1、意氣為主帥
在24式太極拳演練中,用意念引導動作,用意念引導放松,也要以意行氣,引導內氣的集聚,引導內勁的運行。從而形成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后行動,使之內外臺一,開合有致。
《十三勢行工歌》中說:“意氣君來骨肉臣。”武禹襄解釋為:“心為令,氣為旗,意為帥,身為驅使”,都說明了24式太極拳“以意行氣”,由內向外的道理。
2、松柔是關鍵
只有由內向外做到整體的放松,使周身關節張開,氣血周流無滯,才能在丹田處集聚內氣,以意引氣,把內氣運行到關節、肌膚,貫注四周,形成內勁,只有放松,才能產生內勁。
24式太極拳的內勁,是在肢體放松的狀態下,通過松柔的螺旋形運動完成的,是極為輕柔。富有彈性,藏蘊于體內,含蓄而隱匿,不彰顯外露的。松柔是鍛煉內勁的關鍵。
3、協調連貫是保證
內勁的運轉。在拳勢的運行中應該無時不在,做到節節貫穿,勢勢相連,處處合住。這是內勁運轉的保證。
節節貫穿,肢體的協調必須以腰為軸。上肢動作以腰帶背,以肩帶肘,以肘帶手。下肢動作則以腰帶胯。以胯帶膝,以膝帶足,只有肢體動作節節貫穿,才能使氣血暢通,內勁順達。
勢勢相連,前一個動作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豹開始,勢問的銜接轉換要有蓄發,要圓順,連綿不斷,形成勢勢相連。勢間轉換使內勁漸充,復歸往來。
處處合住,每一個技術動作運轉到位,都要形成定勢,一勢即成,是一身備五弓,五弓合一是外形沉穩,體內貫勁,靜如山岳,動如江河,形成全身整體合勁的過程。
只有肢體動作協調連貫,才能使內勁隨拳勢的運轉忽隱忽現,無時不在。
24式太極拳放松練習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放松是用意的、是積極振作的。不是漫不經心、消極疲沓的,不能把放松做成松軟漂浮,也不能把內意收斂理解成無精打采,甚至閉目養神。
2、放松的練習要始終堅持“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將由內向外放松貫穿練拳的始終,不能虎頭蛇尾,打打就忘了放松,或打這套拳放松,打那套拳不放松。也要培養集體練拳、配樂練拳時的積極放松。
3、24式太極拳的動作是靠肌肉的伸展和收縮交替完成的,完成動作的力,在放松意念的引導下,應該是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就是24式太極拳的“內勁”。
即在動作蓄發轉換過程中要大限度放松,在動作定勢時應是沉穩、貫勁,但是這種沉穩是含蓄的,這種貫勁是輕靈而富于彈性的。
結語:相信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會對24式太極拳產生相當的興趣,太極拳是中華名族的瑰寶,我們應該好好將其發揚光大,現在太極拳已經走上了國際舞臺,被世界各地的人所學習著,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把太極拳學好,向全世界展現太極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