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統一性與規范性相結合。在太極拳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五花八門、駁雜紛繁,分散、零亂乃至混亂的狀態,不利于教與學及練與比。而簡式統一教材、統一掛圖、統一動作、統一拳式、統一教學,為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競賽、評估、考核提供了準則。它在推廣中的發行圖書里的文字、圖例、線路示意具有模式性與規范性,為爾后出版的一系列武術、武學著作提供了范例,從時間與空間這兩個方面看,其影響是深遠的、巨大的、無與倫比的。
三、金無足赤——不足
對簡式的高度評價并不妨礙我們合理地指出其不足。其實,其不足之處早在它創編之初,就有人士明確指出過。古語言:瑕不掩瑜。但瑕畢竟就是瑕。否定之否定總是不斷重復。列寧曾斷言:事物凡有明顯的優勢的必有其明顯的不足。
筆者從17歲時開始練簡式,播下了熱愛的種子。之所以自己現在有所收益,都是因為我是從簡式起步的。多年來,筆者主練太虛十二式,也練過楊式、武當等傳統套路,也練過楊、陳、吳推廣套路,學習過諸家的理論著作,始知簡化確有其不足。
如不克服并引起相關的重視,對于中老年朋友而言,勢必會原地踏步,效果不佳。練成假太極、肢體太極則完全可能。中老年人豈能經得住幾年的彎路折騰?因此指出其不足,是一項善舉。
我個人認為,其不足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于精、神、意、氣、心的訓練強調不夠,解說軟弱無力,道法、心法不明;盡管也提了神、意、氣,但輕描淡寫,或隱約其辭,或語焉不詳。失之泛化與淺表。二是對循經合脈內操內練的忽視。關于陰陽學說及其相關理論(尤其是經絡學說),的確有其神秘性,抽象性甚至虛無性。
以經絡為例,解剖學無此說。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珍視先哲所遺留的寶貴財富。我曾在《百科知識》上看到報道英國科學家利用現代技術發現經絡的存在,所繪之圖譜竟然與出土文物中發現的兩千多年前古人所繪經絡圖如出一轍,這位科學家高度評價了中國人老祖宗的智慧,認為其不可思議。
可見經絡并非子虛烏有,且已被實踐反復驗證。而訓練太極是必須循經合脈才能出功效的;三是若干動作技術上的問題,諸如李先生所言之“看手”弊病、起勢、手揮琵琶中的弊端等。
當然,所說之弊病,還有待進一步甄別、討論、辨識。既有不足,當然也就應該允許拳家們發表批評性意見,這并非貶低,也不是吹毛求疵。
現以簡式代表性動作云手為例,摘其所述之要點如下:
1.身體轉動要以腰脊為軸,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
2.兩臂隨腰轉動,自然圓活。
3.下肢移動,重心穩定,腳尖向前。
這個要點的說明從“外”而言,并無不當。但“內”呢?盡管前面有共性說明,即意引動作,盡管提了腰脊,但心、意、神、氣及內勁的具體要求一字不提,顯然有所忽略。
下面筆者摘引李兆生先生在其著作中,對“云手”的釋語:
云手,就其內操而言,確以腰為軸,斂之入骨,發之于毛,陰陽氣脈,返還若一……夫人體元氣血經緯,正奇相生,共通華道(《中國統真太極拳大典》第二卷第 71頁)。就內操內練言合,云手反復運化,導致內循境界,從初的氣脈循環導致周身氣脈循纏。(《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第183頁)
李先生所作的這種探索與揭示,以及對簡式的嘗試性地、實質性修訂,顯然是值得重視的。
這里須指出:李先生經過多年研究,對簡式是十分重視的,他在其“統真大典”中,充分肯定了簡式的基礎性,但同時也指出了其內脈內操有待增補的必要性。當然,李先生的意見也還必須進一步甄別、鑒定,由實踐來檢驗。不過,我們從太極名家楊澄甫、孫祿堂及吳圖南等人的武學理論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內”的方方面面的重視。即便是筑基練初級功也不忽略。更不用說太極祖師張三豐、王宗岳等人的論述了。這更應引起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