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太極拳無論是大架、中架、小架,都不能拘泥在形中,應當從意念上求整合,于無意中求松靜,拳家的意是一種似有似無的狀態(tài),它不是“絕對的無”當然也不是“絕對的有”,而是一種辯證法。
本人認為有意無意之中是拳的真意,這時的意已經是潛意識、自動化、自然而然之意。(一家之言,歡迎討論;比如,逍遙朋友指出我對拳論中“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有點斷章取義,我雖不主動承認但也覺得自己的解釋有些問題)
在24式太極拳修練中,難以解決的是意念問題。沒有意念不是內家拳,就是自然狀態(tài)也不是沒有一絲意念,意念是人腦的自然功能,只要大腦不死就會有意念,意“正”則仙意“邪”則魔。
老拳師說,24式太極拳是心腦意識拳,凡入門就從意念修練開始。本人的理解是,意念入整是拳架得整的關鍵。
人體內部是自然協調的,故不必再用意去關注內在的肌體運動,實際上我們對肌體內部的感覺是接近“失覺的”。如果刻意關注體內的某種變化,則有失協調的機理,可能出現偏差。
從人體的神經系統(tǒng)來看,只有神經末梢是敏感的,這些神經末梢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人體的皮表膜處。由此,只須關注皮表便能得到異常敏感的觸覺,這也是24式太極拳聽勁的要訣。
在盤架時,如何才能得整?有許多人說要合乎太極身法,上下相隨。不錯,然而如果意念本身不整合,那當然是不可能上下相隨的。
什么是意念整合?
本人曾經說過,就是意念似有似無地如霧狀均勻彌漫在周身皮表,有吸空周邊、自然融融之態(tài)。
由于它過于抽象,現分幾步來說明
一是手腳左右前后無差
意念均勻分布于雙手、雙腳,無偏差。雙手雙腳于前后放置時,也一樣。偏差是指僅僅拘泥關注某一處。無論身體重心如何變化,都要無差。
二是手腳的同一無差
就是兩勞功穴、兩涌泉穴相合無差,意念均勻分布無偏差。
三是頭腳的同一無差
就是百會與兩涌泉穴相合無差,意念均勻分布無偏差。
四是軀干整體同一無差
軀干的左右前后沒有偏差,意念均勻彌漫于軀干皮表。
五是周身的同一無差
它是上述四種狀態(tài)的綜合狀態(tài)。此時,意念要吸附周邊依著的一切而引入腳底去,不要讓它在身上留下一丁點兒“東西”。此即吸融狀態(tài)。
入無差狀態(tài)時,整體得勁,中定微抖便能將人發(fā)出。而這個得勁,是指定住時,上下左右前后六個方位及其旋轉狀態(tài)都是得勁的。這和下面的有偏得勁是相對的,也可以說它是有偏得勁調整過程消失。
有偏調整得勁是指:虛靈頂勁,命門向外微鼓,尾閭合住會陰而松垂,手心、胸口、腳心涵空。如果定住一手臂,意念歸于百會處,則手臂上方得勁;意念歸于涌泉處,則手臂下方得勁。
意念歸于右臀至右腳及右涌泉,則左手拉之不動;同樣,意念歸于左臀至左腳及左涌泉,則右手拉之不動。意念歸于右臀至右腳及右涌泉,則右手推之不動。
同樣,意念歸于左臀至左腳及左涌泉,則左手推之不動。凡意念歸于百會,為雙輕;凡意念歸于涌泉,為雙沉;其他有偏調整為半輕半重。
這里要說的是,“無差”是漸近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故人體周身有極微小的陰陽虛實狀態(tài)。這個陰陽虛實狀態(tài)越小,太極之圈運化越小,功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