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式太極拳的技擊中,兩只手的配合與協調非常重要,為了達到舍己從人 、引進落空的目的,有效地控制對方,造成已順人背的態勢,進而有效地打擊對方,我們的兩只手應該有個分工。
我們將一只手稱為“指導手”,另一只手叫“打擊手”。“指導手”與“打擊手”隨身體的旋轉升降而交替互換,就像樂隊指揮的兩只手,在不斷的變化中,鳴奏出一曲曲悠揚、協調、美妙的樂章。
“指導手”與“打擊手”的確定要根據身體旋轉的方向來決定。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右手為“打擊手”,如“斜形”、“單鞭”等式;身向右轉,則右手為“指導手”,左手為“打擊手”,如“懶扎衣”、“披身錘”等式。
特殊情況下如“金雞獨立”、“金剛搗碓”,則上升手為“打擊手”,下沉手為“指導手”。
24式太極拳指導手的作用
“指導手”的作用是:一要化解對方的來力,引導、改變對方來力的方向,使其“落空”。
二要確定我方身體旋轉的方向,促使周身的協調。
三要指導我方打擊對方的力的方向和使對方跌仆摔倒的方向。
“打擊手”作用比較簡單,定位、螺旋、外膨脹即可,自轉加上身體的公轉就可以實施打擊對方的意圖。
規定“指導手”與“打擊手”的要義是建立雙手的協調對應關系,“指導手”與“打擊手”應相互協作、配合,才能完成引進落空和打擊對方的雙重任務。
“打擊手”要根據“指導手”的旋轉方向而旋轉,與之形成的協調對應關系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同一方向的平行的互不相交叉的弧線運動;
(二)逆方向的雙手對開產生的弧線運動;
(三)逆方向的雙手對合產生的弧線運動。
在第一種情況下,雙手做同一方向的平行的弧線運動,可產生棚、捋、按、采、列五種勁,所謂做平行的弧線運動就是說不允許雙手的運行軌跡出現交叉、或運行軌跡的延長線出現交叉。
如果這樣,你就至少犯了24式太極拳的五大毛病(平面、直線、凹凸、棱角、斷勁)之一——出現了“棱角”。那么你所有的進攻手段和技巧都要打折扣。
第二、第三種情況為反方向的對稱勁或對應勁,包含的勁別更廣泛,計有棚、擠、按、采、列、肘、靠七種勁。
這個弧線運動一定要圓潤,不能出現平面、凹凸、斷勁等毛病,雙合時要外包內撐;雙開時要相吸相系。這是對雙手的基本要求。沒有這些條件,那么“指導手”與“打擊手”便不能成立。
24式太極拳如何發勁
(一)發勁過程
一個完整的發勁過程必須經過四個相對獨立而又密切聯系的階段。
1、“聽”勁明力階段:全身放松,跟隨對方運動,以探對方勁路。
2、引探虛實階段:用沾、粘法引長對方勁路,以引出對方的整勁。
3、落空待發階段:用周身內收旋轉的方法將對方的勁力引向身外,使其落空,同時蓄勢等待發放時機。
4、順勢發放階段:待對方落空后,重心浮起時,順著對方的勁路方向將其發放出去
(二)發勁要點
發勁時要先將身體收縮形成“五弓”,以進行蓄勁,然后兩腳蹬地撐挺、放松,使勁由兩腳傳遞于兩手。使勁力整體如一,爆發于體外。
“蓄勢”時,要求身備“五弓”,蓄勁飽滿、圓活、渾圓整體,蘊含彈性。
“發放”時,自然撐挺,舒展放松,整體如一,全身上下渾然一體,富有彈性,勁力吐盡,意遠松沉。
拳譜曰:“即似弓弦手如箭,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所以,在蓄勢時要做到一身備“五弓”,周身上下全部合住勁,將身體收緊,使勁蓄足。
然后周身放松,可以加快發勁的速度,減少勁在傳遞過程的阻力,減少力在傳遞過程中的消耗;發勁到落點的一瞬間,肌肉高度緊張,才可以將力發透,并且有助于定位,從而產生剎車力(制動力),而后再迅速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