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所以稱為內家拳,關鍵在練內,以內帶外,還是那句話“內不動外不動”。
練不出內里的東西,只浮于表面的肢體運動,盡管轟轟烈烈,仍然還是在做操。
用我們楊式門里的老拳師的話說,“那套拳健健身足夠了,要想出功夫,那么練不行。” 這套拳簡化掉的是傳統的根本。
崔師爺創編的42式太極拳叫簡易太極拳,而絕不叫簡化太極拳,他認為,式子可以少,動作不能簡化。
有人說,初學太極拳一定要先學24式,我看這也未必,傳統拳也是一個式子一個式子的單擺,兩三個式子一串,時間少的情況下可以分段練。
學傳統拳不象有些人說的那么難,其優勢在于老師的水平不是一般的,要想深入下去需要時間,只要你有悟性、有時間。
《42式簡易太極拳》練一趟也就是七、八分鐘,學好后左右式都練,比24式包涵的左右式都全。按傳統方法練太極拳,腿是不會練壞的。
從《24式太極拳簡樸出繁華》這篇文章的題目上就不難看出,24式太極拳走的是簡化、推廣、大眾化健身,造聲勢,造場面,追求繁華的路子。
在這繁華的背后有著諸多需要領帶者坐下來認真考慮的問題
比如說他這篇文章里提到的“簡化太極拳在繼承傳統太極拳精髓的同時,大膽創新,在套路的編排上更加突出了現代科學。”
那么,太極拳的精髓是什么?體現在哪里?簡化太極拳繼承了哪些傳統太極拳精髓?這個現代科學又指的是什么?
是該好好想想了,通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太極拳確實普及開了,但由之引入的表演、比賽帶來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視的。
24式拳演化成太極操、太極舞,打拳成了做秀,這不是創編者的本意,也是創編者始料未及的。
24式太極拳和楊式太極拳的差別
24式與傳統楊式太極拳大的差別在細節上。因為創編者不是楊式傳人,在創編時多注意了易學易練易推廣上,所以許多練法與傳統楊式太極拳并不相同。
比如說,明顯的蹬腳過高,業內人士說“我們比的就是這個”。傳統的絕不那么練,老拳論說“起腿半邊空”,起腿要有目的,不但要直奔目標還要保護好自己。
24式下勢腿要仆平,關節擰著,膝蓋挺著,一付挨打的架子,年青人練練還行。
太極皇后高佳敏的拳大家公認的漂亮,可是練的竟然渾身傷病,包括李德印老師從國外教學瘸著腿回來,有些人甚至因病痛而放棄了太極拳的學習。
練拳的初衷本是養生,練到這樣不練也罷。至于其他細部練法上的不同就不在這里一一列舉了。
另附一小段評論
24式太極拳是1956年在解放后國家推出的第一套太極拳,原名叫簡化太極拳,推出的初衷就是用于全民健身。
到現在已整整半個多世紀了,對于群眾的健身,根據群眾的一般條件和特點,強調體育的大眾化也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忽視了太極拳的內在功能。
這套拳確實來自楊式,是當時的國家體委和國家武術研究院編擬的,李天驥先生參與其中。
這套拳應來源于其父太極拳家李玉琳老先生所傳,我看過李老先生拳照,與傅鐘文等先生的拳有異,稱為楊式李架,或新架,認為與85式等楊式拳不同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