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寶寶在撓耳朵時,媽媽們可能也沒太當回事,覺得可能是耳朵進臟東西癢癢了。但要知道寶寶偶爾一次的撓耳朵是正常的,但如果經常性地撓,媽媽們就要注意了這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前兆。
急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有什么區別
急性的中耳炎,是因為耳朵里進了比較臟的東西,進而引起耳朵發癢、發炎、疼痛,外耳道流膿等癥狀,媽媽們可以通過外耳流膿判斷寶寶得了中耳炎。但分泌性中耳炎就沒那么容易被發現了。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特征是鼓室(介于外耳與內耳中間)積液和聽力下降且非膿性中耳炎,積液以漿液性,可漏出或滲出,也可以以粘液形式存在。
什么會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1. 咽鼓管功能障礙
咽鼓管軟骨的彈性比較差,當它處于負壓的狀態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容易發生坍陷,咽鼓管堵塞,中耳開始負壓,出現耳膜充血、腫脹,形成粘液造成鼓室(介于外耳與內耳中間)積液堵塞,成人和兒童都會有,但由于兒童的咽鼓管直徑只有兒童的二分之一,鼓室口與咽口呈水平位置成成水平狀,所以兒童比成人更容易發生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礙引起的中耳炎。
2.感染|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呼吸道感染。研究發現,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種輕型或者低毒性的細菌感染的。
3.免疫反應
小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未成熟,所以小兒更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
得了分泌性中耳炎的寶寶表現出來的癥狀
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沒有明顯的癥狀,但隨著病程的發展,逐漸會有聽力下降,感覺大耳朵悶悶的,還有輕微的耳鳴,孩子大點感覺耳朵不舒服會說出來,但對于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說,他們會經常性地撓耳朵,用頭蹭枕頭,莫名的發燒和夜間輕微的打鼾。
在確診得了分泌性中耳炎的時候,要確認是什么引起的,如果不是咽鼓管功能障礙,且沒有出現聽力的下降,可以先觀察觀察,因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部分病例是可以自愈的。如果聽力有所下降,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藥物治療。但如果是咽鼓管功能造成的中耳炎,媽媽要及時到醫院幫幫寶寶治療,以免造成中耳炎病癥嚴重,一旦影響到寶寶的聽力就是大事了。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生堂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