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其他
無原因可解釋的黃疸和貧血。各類型顱內出血的特點如下。
新生兒顱內出血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
1.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
多見于早產兒。根據頭顱cT圖象可分為四級:1級,腦室管膜下出血;Ⅱ級,腦室內出血,無腦室擴大;Ⅲ級,腦室內出血伴腦室擴大;Ⅳ級,腦室內出血伴腦實質出血。
大部分在出生3天內發病,常見癥狀為M0r0反射消失,肌張力低下。淡漠及呼吸暫停。
小量I、Ⅱ級出血可無癥狀,預后較好;Ⅲ、Ⅳ級出血則神經系統癥狀進展快,在數分鐘到數小時內意識狀態從遲鈍轉為昏迷,瞳孔固定,對光反應消失,驚厥及去大腦強直狀態,血壓下降,心動過緩,呼吸停止死亡;部分患兒在病程中有好轉間隙,有的患兒病情不再加重,有的經過穩定期后,出現新的癥狀,存活者常留有腦積水和其他神經系統后遺癥。
2.蛛剛膜下腔出血
系指原發于蛛網膜下腔出血
而非繼發于硬膜下或腦室內出血。出血多源于小靜脈,如蛛網膜下腔內的橋靜脈。常位于大腦表面和顱后窩內。足月兒常由產傷而引起,早產兒多與窒息、缺氧等有關。
少量SAH可無臨床癥狀,預后良好。出血嚴重者表現為驚厥、意識障礙、肌張力減低和中樞性呼吸衰竭,甚至于短期內死亡。個別出血量較大者可因腦脊液的循環通路受阻或吸收障礙而導致腦積水。
3.硬膜下出血
多數為產傷所致的天幕、大腦鐮撕裂和大腦表淺靜脈破裂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數分鐘或幾小時內神經系統癥狀惡化、呼吸停止死亡;亞急性者,在出生24小時后出現癥狀,以驚厥為主,有局灶性腦征,如偏癱、眼斜向癱瘓側等;亦有癥狀在新生兒期不明顯,而在出生數月后產生慢性硬腦膜下積液,有驚厥發作、發育遲緩和貧血等。
4.腦實質出血
常見于足月兒。多由于小靜脈栓塞后,毛細血管壓力增高導致破裂而出血。臨床表現與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多少密切相關。若出血位于腦干,早期可見瞳孔變化、呼吸不規則和心動過緩,前囟張力可不高。
常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后遺癥如腦癱、癲癇和精神發育遲緩等。出血部位可液化形成囊腫,若囊腫與腦室相通,稱之為腦穿通性囊腫。
5.小腦出血
包括原發性小腦出血、腦室內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蔓延至小腦、靜脈出血性梗死、產傷導致的小腦撕裂和血管破裂所致。多見于32周以下的早產兒,足月兒多由產傷而引起。
主要表現為腦干受壓的癥狀,如頻繁呼吸暫停和呼吸不規則、心動過緩、眼球偏斜,面癱、間歇性肢體張力增高、角弓反張等。病情迅速惡化,可在發病后短時間內死亡。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新生兒顱內出血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新生兒的腦骨是非常柔弱的,不能有太大的觸動,不然就對導致寶寶的腦骨出現損傷的情況,如果有顱內出血的話就要及時的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