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嬰幼兒腹瀉的癥狀
嬰兒腹瀉,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嬰兒,急性可分二型。輕型腹瀉:每天數次至十余次,糞便呈蛋花湯樣,偶有溢乳及嘔吐,輕微腹脹等;重型腹瀉:每天十次以上,多達數十次,水樣便,嘔吐,發熱、面色發灰,煩躁不安,甚則昏迷、驚厥,并有失水、電解質紊亂等癥狀。
1、警惕體溫升高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且大多是中度發燒(38.5℃左右)。這常見于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于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患兒還有不愛玩、不愿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有些病原體引起的腹瀉不發燒,甚至還略低于正常體溫。需要警惕的是,腹瀉時或早于腹瀉出現的高燒(39℃以上),這是細菌毒素中毒的癥狀表現,要及時就診。
2、警惕精神萎靡
一般輕癥腹瀉的患兒,是不會出現精神萎靡、嗜睡、驚厥、昏迷等癥狀的,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癥狀,尤其是早于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癥狀,應及時就醫。
3、警惕血水樣便
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孩子腹瀉時,如果便中帶有血絲或出現血水樣便、膿樣便,每次便量較少,卻坐在便盆不愿起來,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腸彎曲性腹瀉,或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應立即就醫。
4、警惕脫水
如果孩子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癥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
嬰幼兒腹瀉的各種指導建議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生病了,家長心里的滋味自然不好受。嬰幼兒腹瀉是一種常見病,相信每個孩子及其家長都經歷過,在這里,提供幾點嬰幼兒腹瀉的指導建議,希望家長們能有所收獲。
1.心理指導
醫務人員會及時向家長說明病情和各項檢查、治療目的,是為了消除家長的疑慮、焦慮和恐懼心理,取得患兒及家屬的合作,這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2.飲食指導
家長要注意孩子的飲食衛生。輕型腹瀉停止喂養不易消化的脂肪類食物即可;嘔吐、腹瀉嚴重時暫禁食,以利于腸道休息,禁食時間一般不超過6~8小時,停止禁食后,人工喂養者可先給米湯、稀釋牛奶或脫脂奶粉等;母乳喂養者可暫停輔食,適當延長喂奶時間。病情好轉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3.用藥指導
對于不同類型的嬰幼兒腹瀉,專科醫生會采取不同的治療手段。侵襲性細菌性腸炎醫生會根據病原體選用不同的抗菌素;病毒性腸炎則宜用吸附劑等治療液體療法,但都必須按醫囑進行。
4.護理方法指導
對感染性腹瀉應注意消毒隔離,并做到勤換尿布,每次大小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擦干后用消毒棉簽涂鞣酸軟膏于肛周,注意尿布的清潔,防止上行性泌尿道及臀部感染。
5.出院指導
孩子出院后應堅持母乳喂養,避免在夏季斷奶,添加輔食要采取逐漸過渡的方式,之余合理喂養;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洗手,做好尿布、玩具的消毒工作,以防感染;注意氣候變化,按時添減衣服,避免過熱和受寒;避免長期使用抗菌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而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霉菌性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