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膽囊癌的病因
既然膽囊癌并不傳染,那么產生膽囊癌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是詳細介紹。
膽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臨床觀察膽囊癌常與膽囊良性疾患同時存在,常見是與膽囊結石共存。多數人認為膽囊結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Moosa指出“隱性結石”5~20年后,發生膽囊癌者占3.3%~50%。
國內大宗資料報告20%~82.6%的膽囊癌合并有膽結石,國外報告則高達54.3%~100%。
癌腫的發生與結石的大小關系密切,結石直徑小于10mm者癌發生的幾率為1.0,結石直徑20~22mm者的幾率為2.4,結石直徑、在30mm以上者的幾率可高達10%。
還有人提出膽囊癌的發生可能與病人的膽總管下端和主胰管的匯合連接處存在畸形有關,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進入膽管內,使膽汁內的胰液濃度提高,引起膽囊的慢性炎癥,粘膜變化生,后發生癌變。
膽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
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膽石病與膽囊癌的關系,膽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膽囊結石,其合并率在歐美為70%~80%,日本為58.8%,我國為80%。
膽囊癌好發于易被結石撞擊的膽囊頸部,并多發于患結石時間10年以上,故認為膽囊結石與膽囊癌關系密切。
結石直徑大于3cm者,膽囊癌發病的危險性比直徑小于1cm者大10倍。有人認為膽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確切的證據,且膽石癥患者中膽囊癌發生率僅1%~2%。
因此,膽石與膽囊癌之間有無明確的因果關系,目前尚不明確。
Strauch從18篇文獻中統計膽囊癌與膽石的關系為54.3%~96.9%。
Jones報告3/4膽囊癌伴有膽石,Balaroutsos等報告膽囊癌病例77%伴有膽石。
Priehler與Crichlow復習文獻2000例膽囊癌伴有膽石者占73.9%。動物實驗證明從膽酸、去氧膽酸、膽固醇制備的甲基膽蒽(Methyl- cholanthrene)做成丸劑植入貓的膽囊,可以形成膽囊癌。
Lowenfels認為膽道腫瘤的發生,與這些臟器的梗阻、感染,致使膽酸轉化為更活躍的物質有關。
Hill等在2/3的膽石中發現梭狀芽孢桿菌,這種細菌可使膽酸脫氧化后轉化為去氧膽酸和石膽酸,二者是與多環芳香碳氫化物致癌因素有關物質。
膽石可引起慢性炎癥,膽囊鈣化的瓷膽囊(procellaneous gallbladder)惡變率高。
但是,膽囊結石的長期慢性刺激,是否誘發膽囊癌,尚未得到充分的證明,只可以說膽石可使膽囊癌發病率增多。
美國印第安人婦女膽石病20年,膽囊癌發病率由0.13%上升至1.5%。
Nervi等應用Logistic回歸模式計算出膽石患者膽囊癌發生率比無結石者高出7倍。
膽囊癌患者中40%~50%有慢性膽囊炎癥。
有人研究膽囊切除標本發現,膽囊慢性炎癥嚴重組比不嚴重組的異型細胞增殖和惡性變的比率高;在非癌部位有很高的腸上皮化生率;在癌灶內有類似腸上皮的腫瘤結構,從而認為腸上皮化生是發生癌變的重要病變。
膽囊癌的發生可能是:正常膽囊黏膜→慢性膽囊炎(含結石)→腸上皮化生→分化型膽囊癌(腸型癌)的發生發展過程。
2、膽囊良性息肉與腺瘤和膽囊癌的關系,Sawyer報告29例膽囊良性腫瘤,其中4例惡變。
他復習了近20年文獻資料,認為膽囊腺瘤是癌前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