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旅游風俗
同姓婚規
土家族在同姓為婚的問題上十分謹慎,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內通婚就是大逆。事實上,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規的同姓婚姻,也還是不能為大多數土家人認同。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是比較自由的,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征得雙方父母同意,即可結為夫妻。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自由戀愛,結為終身伴侶。改土歸流后,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包辦婚姻,清乾隆《鶴峰縣志》載:“至于選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問女子愿否。如女子無恥,口稱不愿,不妨依法決罰,一與聘定,終身莫改。”
趕年
土家族團聚過年有著獨特的習俗: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臘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過年稱之為“趕年”。
土家祭祀
土家人祭土地神,是為了祈求作為一方之主的土地神保佑五谷豐登和六畜興旺,也保佑一村人平安、驅邪護村。土家人對土地神十分虔敬,凡土家族地區每村每寨都有一個或多個土地廟,隨處可見。土地廟形式多種,有用大理石精心搭建的,也有用四塊粗毛板搭建的簡易廟或依山洞巖屋而建的土地廟。
擺手舞
這是土家族有影響的大型舞蹈,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擺手舞又名“社巴”,整個活動以祭典舞蹈、唱歌等為表演形式,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內容。祭禮儀式畢,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土人作戰前跳此舞以助長士氣。擺手舞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跳擺手舞擊大鼓、鳴大鑼,氣勢宏渾壯闊,動人心魄。舞蹈時雙手呈同邊擺動,踢腳擺手,翩躚進退,成雙成對,意境生動。擺手舞不僅是民間一種娛樂和健身性質的體育活動,亦是舞臺上獨樹一幟的藝術奇葩,正是“擺手堂前艷會多,攜手聯袂緩行歌。鼓鑼聲雜喃喃語,裊裊余音嗬囈嗬。”
接下來看看張家界的風俗禁忌
1、張家界人忌“三十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三十六,栽跟頭”,故不論男女,必做三十六生日沖煞過關;凡日常生活中,偶碰上三十六(數字、排號等)那便是不吉利表現。
2、出門看時日,出門忌諱碰到“四眼人”(指孕婦),“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上山莫撿鹿,下河莫撿鯉”;出門撿到鞋兆頭好,意在“向上提拔”;撿手巾不好,說是布。
3、木匠的碼板坐不得,鐵匠的砧子敲不得,閹匠的羊角吹不得,戲子的衣箱看不得,農家的撐架踩不得(欺主)。
4、孕婦不能給新娘鋪床,孕婦不能打蛇,說孩子出生后唾舌子,懷孕期間屋里不能砍削釘丁,怕孩子出生破相。
5、瓦窯前忌說紅,乘船忌說沉;戲班稱傘為撐子,忌一個傘字(與散偕音)。
6、初一早牲畜進屋,兆“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不喜歡女人一大早串門,特別是孕婦。
7、過年忌諱說“死”,與si發音一樣的也是。小時候大人過年前半個月就開始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