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蘇州旅游美食攻略
歌謠傳唱:“姑蘇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軟酥糯。生煎饅頭蟹殼黃,老虎腳爪絞連棒……”蘇州人講究精細,小食點心,樣樣細致美味,讓食客永遠存著一點回味和思念。
蘇式鮮肉月餅
南方人少有不愛蘇式月餅的,看起來金黃油潤,吃起來皮層酥松,口味甜咸多樣。甜餡料有松子仁、核桃仁、玫瑰花、赤豆等;咸餡料有火腿、蝦仁、香蔥等。其中惹多人回味無窮的,恐怕還是鮮肉月餅。老字號的攤位前,常年都能見到等待月餅出爐的隊伍,中秋佳節更是供不應求。
楓鎮大面
鮮有一碗面,會像楓鎮大面這樣帶給食客撲鼻的酒香,因為吊湯的時候除了常見的肉骨、鱔骨外,還加入了酒糟和螺絲。澆頭是一塊燜肉,但也和普通的燜肉不同,它是白色的,做法復雜,且燜制時不能放醬油,純粹靠鹽調味。于是,燜肉肥美,入口即化;面湯鮮滑,酒香醇厚。
紅白湯奧灶面
紅油爆魚面,白湯面,嘗過奧灶面的人,多半難以忘懷那湯清面爽、澆頭醇美的獨特風味。胥城大廈的國家級餐飲大師潘小敏十多年前親赴昆山奧灶面館學藝,讓正宗奧灶面落戶蘇州,且不斷改進配方和口味,湯水更精致,滋味更豐厚,澆頭除爆魚、鹵鴨外,還添了燜肉和野生蝦仁。
雞頭米羹
蘇州人吃“水中人參”雞頭米有很多講究。一是要吃南塘的雞頭米,質量好;二是買少量,一次吃完,吃的就是那帶著水的氣息的新鮮味道;三是一定要趕在中秋時節吃,一旦錯過,就只能眼巴巴地等來年的上市了。
相傳明清時期,在雅安的偏遠山區,有人特好美食,經過長期的鉆研和湯料搭配實踐,烹制的雞肉味道上佳,絕密高湯與紅油飄香,讓人垂涎欲滴!但當時生產力落后,雞肉是一種奢侈享受,只在逢年過節才吃上一次,有人想出妙招,把整只雞切成很多薄片,按片銷售,收到奇效,銷量出奇的好。“雞片”名聲大嘈!此后又出現一個新問題:僅憑菜刀無法將每片雞肉切勻,顧客在購買時也常挑剔大小。有人冥思苦想后,改用木棒敲打刀背,將雞切成均勻薄片的同時,原汁高湯與紅油更透徹的滲入雞肉,滋味更佳!宰切時,一人持刀一人持棒,配合默契;木棒敲擊刀背時,發出的聲音隨力量輕重而變化,抑揚頓挫,自成節奏,給人以聆聽樂曲般的感覺,故名“棒棒雞”!
蟹殼黃
蟹殼黃,形如蟹殼,色如蟹黃。蘇州人嗜茶,舊時茶館里,點單率高的兩種茶點之一,即是蟹殼黃。在曾經物質匱乏的年代,極偶爾的,能把蟹殼黃當作早點心,那種齒頰留香的感覺,注定要成為美好的永恒。頗受人喜愛的傳統茶食中,椒鹽味的襪底酥也是一道。小小酥餅,做工考究,一層層薄如蟬翼,真正見功夫。
蘇州春卷皮的烙制堪稱一絕。廚師一手持鍋,一手抖動面團,一掀就是一張,干凈利落。春卷皮更是薄如紙,圓如鏡,透明柔軟。魚味春卷,顧名思義,用鱸魚肉輔以蝦仁制成餡心,魚味濃郁,"魚米之鄉"的地方特色鮮明。
糖粥
“篤篤篤,賣糖粥”的兒時童謠深入人心,糖粥的軟糯香甜也同樣令人難忘。蘇州的糖粥是頗有名氣的,加了赤砂糖的糯米粥先盛入碗中,表面撒一層紅色豆沙,有紅云蓋白雪之美。吃時拌勻,入口熱、甜、香、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