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的不斷的變化,社會的不斷的進步,對于現在大多數的人來說,忙碌的工作基本生占有了大部分的時間,從而導致很多人的不好的生活規律,這些不好的習慣,對于身體的健康來說危害是很大的。
腸炎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不陌生了,腸炎對于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在平時一定要做好預防的措施。很多人對于放射性腸炎可能還不是很了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放射性腸炎的一些癥狀,希望大家在平時一定要多加的注意了。
何謂放射性腸炎
放射性腸炎(radiation enteritis)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引起的腸道并發癥。分別可累及小腸、結腸和直腸,故又稱為放射性直腸、結腸、小腸炎。根據腸道遭受輻射劑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發病的緩急,一般將放射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又根據射線來源放置的體內外位置的不同將其分為外照射放射病和內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腸粘膜細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動脈壁腫脹、閉塞,引起腸壁缺血,粘膜糜爛。晚期腸壁引起纖維化,腸腔狹窄或穿孔,腹腔內形成膿腫、瘺道和腸粘連等。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一般不困難。有放療史結合臨床表現和有關檢查,可以確定病變的性質和部位,即可明確診斷。
臨床表現
放射性腸炎的臨床癥狀,一般照射總劑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發病。腹腔內放療總量超過4000rad時發生癥狀,若達7000rad以上則發病率高達36%。癥狀可出現在治療早期,療程結束后不久或治療后數月至數年。
1、早期癥狀
由于神經系統對放射線的反應,早期即可出現胃腸道的癥狀。一般多出現在放療開始后1~2周內。惡心、嘔吐、腹瀉、排出粘液或血樣便。累及直腸者伴有里急后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鐵性貧血。便秘少見。偶有低熱。痙攣性腹痛則提示小腸受累,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粘膜水腫、充血,嚴重者可有糜爛或潰瘍。
2、晚期癥狀
急性期的癥狀遷延不愈或直至放療結束6個月至數年后始有顯著癥狀者,均提示病變延續,終將發展引起纖維化或狹窄。此期內的癥狀,早的可在放療后半年,晚的可在10年后甚至30年后才發生,多與腸壁血管炎以及扣續病變有關。
1.結腸、直腸炎
常出現于照射后6~18個月。國內報道發病率為2.7%~20.1%,癥狀用腹瀉、便血、粘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變細和進行性便秘或出現腹痛者提示腸道發生狹窄。嚴重的病損與鄰近臟器形成瘺管,如直腸陰道瘺,糞便從陰道排出;直腸膀胱妝可出現氣尿;直腸小腸瘺可出現食糜混于糞便中排出,也可因腸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膿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