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特異性診斷實驗,取糞便作直接或免疫電鏡檢查,可發現輪狀病毒顆粒,用酶聯免疫附試驗或免疫酶斑試驗(Immnnoenzyme dot test)檢測糞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從糞便中提取病毒RNA,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和銀染色,檢查有無輪狀病毒的RNA電泳圖譜,既有診斷價值,又可區別不同型病毒感染,血清學檢測,感染后5天,血中可檢測出特異性IgM抗體,亦有助于本病診斷。
鑒別診斷
本病與細胞菌、寄生蟲性腹瀉的鑒別不難,與其它病毒性胃腸炎的鑒別有賴于特異性診斷檢查。
治療
無特效療法,以對癥治療為主,暫停乳類及雙糖類食物。吐瀉較重時用止吐劑及鎮靜劑。口服或靜脈補液以糾正和電解質紊亂。
預防
及早發現和隔離病人;對病人糞便應消毒處理;重視水源及食物衛生,餐具中進行消毒;嬰兒室應有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應提倡母乳喂養嬰兒;對6--24月齡幼兒口服含各型輪狀病毒的減毒疫苗,可刺激局部產生IgA抗體,為目前為有效的預防措施。
大家在平時一定要多加的關心孩子的一些身體的狀況,很多的疾病病癥都是有一些的前期癥狀的,所以大家在平時一定要多加的注意了。
諾沃克類病毒胃腸炎
病原學
諾沃克類病毒為一組屬于微小病毒的病原體,諾沃克病毒為本組病毒的原型,系1972年經免疫電鏡在美國俄亥俄洲諾沃克(Norwalk)城胃腸炎患者糞便中發現。其后在世界其它地區又相繼發現了多種類似病毒,多按發現時的地區而命名,如夏威夷病毒,蒙哥馬利病毒、馬林病毒、雪山病毒等,統稱為諾沃克類病毒。直徑25~32nm,圓形,無包膜,似屬于DNA病毒。僅人和猩猩易感,體外細胞與組織培養尚未成功。本組病毒抵抗力較強,耐乙醚、酸及熱,60℃30分鐘不能完全滅活。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病人,感染后糞便排毒時間短暫,一般不超過72小時。
(二)傳播途徑,以糞—口途徑為主,如水源、食物被污染,可造成暴發流行。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大齡兒童及成人發病率高。感染后免疫力短暫。
(四)流行特征,本病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國亦有流行的報道。全年均可發病,但以秋冬季春季多見。
其它病毒性胃腸炎
腸腺病毒胃腸炎,腸腺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的重要病原體。屬于普通腺病毒的40、41血清型,外形與普通腺病毒相同,為直徑70~80nm的雙鏈DNA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通過人與人的接觸傳播,也可經糞—口途徑及呼吸道傳播。本病無明顯季節性,夏秋季略多。可呈暴發流行。臨床表現為較重的腹瀉,稀水樣便,每日3~30次不等。
結語: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身體來說健康的飲食才是重要的,不僅如此,大家在平時也要多關心孩子的飲食,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