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行特征
人輪狀病毒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發病率甚高,幾乎每個人都感染過輪狀病毒。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節(12月~2月),但熱帶地區季節性不明顯。輪狀病毒成人腹瀉可在一年四季發生,但流行和暴發在我國多發生于4~7月。
發病機理與病理變化
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使上皮細胞脫落,代之以缺乏消化酶的鱗形或方形上皮細胞。因此正常腸粘膜上存在的絨毛酶如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減少,導致吸收功能障礙。由于乳糖及其它雙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滯留在腸內,造成腸粘膜與腸腔滲透壓的改變,使液體進入腸腔而造成滲透性腹瀉。
病變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皮細胞可變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數腸粘膜細胞尚正常。腸絨毛上皮細胞內空泡變性,內質網中有多量輪狀病毒顆粒。
臨床表現
(一)普通輪狀病毒胃腸炎,潛伏期1~3天。病情差別較大,6~24月齡小兒癥狀重,而較大兒童或成年人多為輕型或亞臨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瀉,伴輕、中度發熱。腹瀉每日十到數十次不等,大便多為水樣,或呈黃綠色稀便,常伴輕或中度脫水及代謝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現消化道癥狀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約1周左右。但少數患兒短期內仍有雙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瀉可持續數周,個別可長達數月。
(二)成人腹瀉輪狀病毒胃腸炎潛伏期2~3天,起病急,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為主要癥狀。腹瀉每日3~10次不等,為黃水樣或米湯樣便,無膿血。部分病例伴惡心、嘔吐等癥狀。病程3~6天,偶可長達10天以上。
少數患者可并發腸套疊、直腸出血,溶血尿毒綜合征、腦炎及Reye綜合征等。
診斷
(一)流行病學,在秋冬季發生的水樣腹瀉,尤其有較多病例同時發生,應考慮有本病可能。
(二)臨床表現,急性水樣腹瀉,中毒癥狀較輕,病程自限。
(三)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大多正常,少數偏高,分類淋巴細胞增加。大便常規及培養,大便鏡檢大多無特殊發現,少數可見少量白細胞,培養無致病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