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華,練好纏絲勁對于練習陳氏太極拳是非常有幫助的,能使我們更好的掌握陳氏太極拳,有利我們的健康。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陳氏太極拳來了解一下吧!
陳氏太極拳腿部纏絲的研究
學習陳氏太極拳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一定要精研纏絲勁,才能登堂入室,這樣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陳品三先生所謂:﹁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亦作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纏絲勁分為順逆二種,再配合動作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就形成了立體型態的纏繞圓圈。
纏絲勁是源自中氣,中氣發于心內〈古人之心猶今人之言腦〉,由腎而生,經命門而出入,動則出,靜則入,藏于丹田,入于骨縫,外達肌膚,陳氏謂﹕其在骨縫中者謂之中氣,其形肌膚者謂之纏絲勁。
此言纏絲勁的本質及其生發情形,打拳時是渾身都是纏勁,而用以表現此種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纏絲勁的主體是臂與腿。
品三先生著作在單鞭著內詠詩云:東沖西打在單鞭,左右運行玄又玄,此精〈言纏絲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斜纏順逆原有定,耐淺深細究研,究研功力真積久,且豁然太極拳,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如欲渾然窮原象,三五光明月正圓,照臨天下千萬物,無物能逃耳目前,或擒或縱皆由我,頭頭是道悟源泉。
這首詩是說明了纏絲勁是由心中發而形于股肱為順逆纏絲;股為腿,肱為臂;他說纏絲勁須要仔細研究,日久功深,豁然貫通,渾身都是太極纏絲勁,動靜渾然,敵勁難逃我耳目,擒縱在我,這是因為我明悟了纏絲勁道理,自然而然成了太極渾然之象,無往不利了。
手與腳纏絲的配合,一般而言,是同一側的手和腳,順則同順,逆則同逆;但也有例外就是在單腳獨立與解脫擒拿時是可以不按此規律的。
手臂與腿部的生理構造不同;手是架空的,而腿卻是以地面為支柱,手部的纏絲方向是以手指或手掌為準,腿部的纏絲方向是以膝蓋為準,手掌只可正背面翻轉,膝蓋卻可連續向內或向外轉圈,因為有這種不同的關系,腿部的纏絲較為復雜,就有提出來討論的必要了。
研討腿部的纏絲勁,首先要明了腿部纏絲如何劃分順逆。太極拳是以虛實變化為主,只要有動作運勁,就有虛實變化,腿部纏絲當然不能例外。所以依虛實變化來研究,劃分腿部的順逆纏絲,就此較簡單而容易明了了。
即當膝蓋由內轉外時,是由虛變實,或由外轉內時是由實變虛;由于膝蓋的轉向外與轉向內的虛實變化。
在兩腿所形成的纏絲為
一、當在右腿時,為順時鐘方向轉動;在左腿時,為逆時鐘方向轉動;稱為順纏。
二、當在右腿時,為逆時鐘方向轉動;在左腿時,為順時鐘方向轉動;稱為逆纏。
呼吸是練好陳氏太極拳內功的關鍵
內功是學習太極拳的結構之一,練好內功不僅能提高太極境界,還能提高身體素質,因此,內功修煉非常重要。
馬老師常說,陳氏太極拳的拳架即內功的功架。這正如太極圖所表現的——陰陽交合互生,這種陰陽不斷轉化運動的辯證法增加了太極拳的無窮魅力??梢?,陳氏太極拳中內外功是完全互通交合的。
拳架的要領在無形中鍛煉了陳氏太極拳的內功,而此拳內功的要求也正是練好拳架的基礎。
陳氏太極拳的內功也就是常說的丹田內轉功,丹田內轉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逆腹式呼吸,只有和諧的呼吸配合才能達到內氣鼓蕩境界。
呼吸是人體維持生命的基本活動,逆腹式吸主張吸氣時氣沉丹田而不飄浮于胸;呼氣時要氣發于四梢而不滯留于上體,反對呼吸時胸廓有較大的起伏。
所以,逆腹式呼吸對胸部橫膈膜的上下運動要求就格外高。這也有利于對內臟的按摩和下盤的穩固,這與道家內丹功中把呼吸看成是養氣功夫,與煉內丹的“火”也是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