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開啟了太極拳歷史,學習太極拳需掌握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我們今天學習陳式太極拳的本質之纏絲勁,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特點,也是太極拳的核心,下面隨著陳式太極拳練習一下吧!
陳式太極拳的本質之纏絲勁
太極拳的本質實際是太極拳的根本方法,也是太極拳的基本功,由于太極拳流派眾多,理論繁雜,多年以來,人們對太極拳的本質問題始終未有一致的答案。
有的人認為練拳要多練習拳架,拳架練好了,就可以健康就可以防身了。
有的人則認為應該站樁,讓內氣慢慢流動,來練習內功。還有的人主張只練習推手和散手就可以了……對于初學者來講,聽了這些爭論便很容易不知所向,身不由己走上彎路。其實,以上爭論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現象,并沒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質中。
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無論太極拳流派有多少,其核心是不變的,其特點大致都是相同的。
形意拳、八卦掌是與太極拳齊名的兩大內家拳。它們的本質就很清晰,沒有那么多爭論。形意拳的根本方法就是“三體式”。該拳的各種哲理都蘊含其中,各種動作都是它的演化。所以,有“萬法出于三體式,三體式是萬法之源”的說法。
八卦掌的根本方法是“走圈”;八卦掌的核心思想是游擊戰術,即“走”。只有練出扎實的基本功,才能使練習者不斷提高,才能在技擊中體現此種拳法的技擊特點。
陳式太極拳素以剛柔相濟,四兩撥千斤,發勁迅猛等顯著的技擊特點聞名于世。要想練出這樣的特點,使內功提高,就要清楚什么是陳式太極拳的本質。
修煉太極拳要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熟悉纏絲勁的特點,這樣更有助于提升太極拳境界。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第一句就寫有“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陳鑫的《太極拳纏絲勁論》第一句就說到,“太極拳,纏法也”。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陳式太極拳的每招每勢都離不開纏絲勁,都是在纏繞,都是在螺旋運動。
每一勢的蓄力,每一勢的發力都是在走弧線。就連丹田內轉,內氣的運行都在做旋轉運動。
只有以纏絲勁為基礎和核心,才能使內氣達于全身,才能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高度靈敏的境界;只有以纏絲勁為基礎和核心,才能處處圓活,處處切線,以螺旋旋轉化解掉對方的力,從而達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境界。可見,纏絲勁才是陳式太極拳的本質。
學習陳式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一、貴用意,尚行氣,戒用力
陳式太極拳重內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氣不重力。練習和運用纏絲勁,首先要培植和運用內氣。
要用意念引導內氣在肢體中作螺旋形循環運轉。有少許的意念就行,不要強纏硬扭。
如果過分注意外形的纏扭,則易導致氣血滯澀,使肌肉、關節甚至內臟受損,應像陳鑫說的“輕輕運行,徐徐停止。意念運以微細,毋使波瀾忽興”。
由此可見,練習纏絲勁一定要注意適度原則,切忌傷到自己。
二、腰為樞紐,手足相隨
纏絲勁以腰脊命門穴為樞紐,上通手指,下通足趾。行功時,身體同側手足的纏法一般相同:右手如是順纏,右足一般也是順纏:右手如是逆纏,右足一般也是逆纏。左側手足也如此。
比如“白鶴亮翅”式,右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順纏轉為出勁逆纏,左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逆纏轉為出勁順纏。
陳鑫曾說: “腰是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又說, “上面手如何運,下面足如何運”,“中間有腰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