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身
身是轉關之鑰,有上承下接之義,上傳達手,下放達腳,是以勁道之功須由身傳,身法自然則有如游龍,不論轉化、吸吐、開合皆能自得,身之靈妙其功之偉不可不究。
是以身為九節之主,上節-首胸腰,下節-胯膝踝,前肢-腕肘肩節者截,上中下,根中稍,頭上胸中腿下,又如首胸腰,胯膝踝,腕肘肩。
三節分明,各部各位,各司其職,各盡其功,周身圓融,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基石定松,節節貫串,周身一節,四肢不串,節節自散,是故何以制敵。
運化為轉關之先機在于關節,關者節也,人之周身九節,故能轉關,又曰轉節。太極拳所說松柔;如何松柔,須要運化轉關,運化其滯氣,使之轉關達于虛靈,蓋虛則有以聚,靈則有以應,是故對敵真密也。
然陰陽動靜之理,即虛者集,靈者感;集者靜,感者動。起落旋轉,開合變化,不離運化轉關,是謂之陰陽變,古人有云動靜交相養,是以柔筋活節,而至接骨逗筍,茍不如此,不足以言動靜輕靈也。則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輕靈沉著,纏絲運動,四肢百骸,筋暢絡舒,節節貫串,周身輕靈是也。再者,下節應注意,承上接下,首重其功。
(3)心
心為主帥,能號三軍,心堅則金石為開,是故一切號令為皆以心為主,無論練拳、練氣、甚至對敵,全憑一心,對敵之心不可散亂,散者無功必臨險地,心必專注,專者必令不敗,練拳臨敵,何心用之?
心必守中庸之道,過與不及皆有弊,驕敵者敗,畏敵者必失,是以中正浩然之氣,用以臨敵必能制敵,用以練氣必至天境,用以練拳必至大成,故心不可亂,古云:暴者必失,仁者無敵是也。
(4)眼
古云:眼捷手快,練拳眼必隨手走,則拳法有神,拳法之形勢,以眼帶而有形有意,所以練拳必以眼隨手走,若制敵之意發以眼,而精明銳利,則利眼可震攝制敵,眼利心必專,若兩眼散渙,是以精神不濟,心必不專何能降敵,眼若漂浮必有鬼計,眼若低下心必膽怯,是以古人云:能焉搜哉,必知其眼。
(5)法
法者戰略,自古戰事攻防,不離武術之應用,體能戰技,皆屬制敵之要,故凡攻防之技,皆具備。一者方法:不外摔、打、拿、踢,點。
摔者為摔法、打為拳打、拿為擒拿、踢為腿踢,中國武術特色在于經絡學亦即點穴,這是中國特有的一門學問。這些手法當然踢打易上手,踢比打有利,有二,一為腿長、二為腿粗,其弊靈活度不足,殺傷力較大為摔,擒拿不好使用,點穴神秘。
二者策略對戰之方法,對敵制敵首重于界,是故明界、破界,皆必清楚,下列以太極之用,分推手與散打二者說明于后。
(6)步
步法有二,一者腳法,一者步行變化,古人有云:雙手兩扇門,全憑腳打人。上有敘說,腿之踢、蹬、踹等,是為腳法,二者步行之法,閃展騰挪,跳躍飛竄,或絆或粘或隨或退種種皆要步法。
然陳式太極更重步法之運用,舉凡插襠、管腳、逼中宮等,無不精妙,更有八卦步法,鮮有人知。
所以以手沾黏連隨不為奇,用腳沾黏連隨是為妙,可惜現在此功法業已失傳,而吾人在因緣際會之下學之,甚感精妙,視為太極之要義。
舉凡手走眼隨則意到,心以貫之,周身相應,百骸相連,是一舉動周身皆輕靈,其法法皆俱,天然而成,是因應自然而生,契合陰陽理脈,然步為身之根基,運動于步,亙顯神變。
所以逼殺有力在于步法之功,進退救身亦在步法之妙,所以功夫好壞在于步法,應當細細推敲。
結語:綜上所述,在陳式太極拳中,要做到“合”與“轉”,太極拳是一項靈活巧變的功夫,練習者應該培養靈活的大腦思維,這樣在太極拳實戰中,占有很多優勢,還能提高技擊能力,長久堅持,可提高太極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