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了這個虛實轉化,用左掌去硬推,那么左掌與所推之處就產生了雙重現象,又如“掩手肱錘”中的拳法,在握拳時要外實、內虛,“運時散手(虛),著人成拳(實)。”
這樣的虛實變化都是為了避免手法上的雙重,此外,在拳架中體現著法與勁力的手為陽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打擊手”,為實手;在拳架中輔助配合的手為陰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指導手”為虛手。
在實戰技擊中雙手的虛實也不是固定的,它會根據技擊的需要而轉變,此時”指導手“與”打擊手“可以互換,陰變陽、虛變實,只有分清雙手的虛實,掌握其變化規律,應用起來才會從心所欲。
從整體動作的勁力變化上來看,虛實更為重要,在勁力的變化與轉換過程中輕靈舒展的蓄勢動作為虛,沉著充實的發力動作為實;整個動作的運勁過程為虛,一勢終了的定勢為實,如“懶扎衣”右腳輕靈舒展,如履薄冰的出步為虛,左腳堅如磐石的支撐為實。
右手的沉著發力為實,左手的放松下沉為虛。其實每一個拳勢在重心變化上都有許多次,就一個小動作而言,它的重心與虛實也在不停的變化,因為決定它變化的原因有很多。
如意念、呼吸等,平時我們所說的重心偏于那一側,是一個瞬間的說法,并不代表整個拳勢,這個“平衡點”只是在這一勢終了,下一勢啟動前的一個瞬間定位,并不是絕對不變的。
人體重心的虛實由內到外,始終在不停的變化,所以拳論中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
重心轉換的虛靈,是避免雙重達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前提條件,要做到“隨遇平衡”首先要分清腰胯的虛實,掌握重心的倒換方法,如胸腰螺旋右轉時,松右胯翻左臀,從虛實上講右胯則為虛,左胯為實,此刻身體右側為虛,左側為實。
如胸腰螺旋左轉時,松左胯翻右臀,從虛實上講左胯則為虛,右胯為實,此刻身體左側為虛,右側為實;當身體轉正,呼氣、放松、下沉時,兩胯為一順間的虛,丹田鼓蕩,小腹為實。此外當身體向上騰躍時,四肢上升,中盤下沉,即四肢為虛,丹田為實。
在傳統陳氏太極拳中重心倒換的方法有兩種,即“襠走下弧倒換法”與“襠走后下弧倒換法。”當胸腰沒有發生螺旋變化,重心由一側移向另一側時,要求會陰穴下沉,用襠走下弧(鍋底形)倒換重心。
當胸腰發生螺旋變化,重心由一側移向另一側時,要求會陰穴下沉,用襠后走下弧(鍋底形)倒換重心,這時要旋膝、轉踝,使雙腿走明顯的纏絲勁,這里說明一點,“襠走下弧倒換法”胸向沒有改變。
“襠走后下弧倒換法”胸向有所改變,兩種方法同樣走“鍋底形”但有所不同,下弧倒換法重心是沿著鍋底的弧線平移過去的,有點像順著鍋底直接滑過去一樣;而后下弧倒換法重心是隨著鍋底的“圓”旋轉走弧線移過去的,有點像圍著鍋邊里側旋轉一樣。
“襠走后下弧倒換法”特別有利于松胯、翻臀、轉腰、圓襠、纏絲、蓄勁、和丹田內轉。在傳統陳氏太極拳中,所有的拳勢都是靠這兩種方法的組合來完成重心虛實互換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重心倒換法,才有了傳統陳氏太極拳的獨特風格,“合則太極,分則陰陽,動則螺旋”。
傳統陳氏太極拳的三要素
(一)靜
靜就是安靜,平心靜氣的意思。學太極拳,首先是思想上的靜。練拳者要除去妄想,排除雜念,做到“心中一無所著,一念一無所思”。這樣,就能做到意志集中,思想為一,心無二用。其次,是需要一個安靜的場所。
鍛煉時,應堅持一早一晚,要事先選擇一個清靜的地方。地方清潔衛生,可免于疾病傳染;環境僻靜,可以脫離一切吵雜聲的干擾。這樣,才能清心寡欲,去掉輕浮、張狂之氣。
總而言之,練習太極拳要在靜字上狠下功夫,靜下來后,可以專心考慮,細心揣摩。練好每個招式動作,分清虛實、開合等基本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