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流派眾多,陳氏太極拳在其中卻是一枝獨秀,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傳統陳氏太極拳的重心與虛實的關系,只有掌握這點,在練習中才能保持身體立身中正,下面隨著太極拳資料演練一下吧!
傳統陳氏太極拳的重心與虛實關系
學習傳統陳氏太極拳,首先要弄清楚陳式太極拳的虛實關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體重心,怎樣去變化重心,并保持身體穩定,怎樣避免雙重。
人體重心就是人體重力的作用點,或者說是人體的“平衡點”,這個“點”只有在人體相對靜止時,它才是瞬間定位的,當人體運動時這個“點”隨肢體的運動姿勢而改變,它不是固定在人體某個部位的。
傳統陳氏太極拳運動就是靠這個“平衡點”的變化來保持自身的平衡,使自己如“不倒之翁”。雙重是指在練拳時虛實不分,動作僵滯,運化不順,在推手與技擊中不能把對方的來力進行轉化,而發生的頂抗、較力現象。
產生雙重的因素有很多,有自身的雙重,也有外來的雙重等等,避免雙重的唯一方法就是分清虛實。
對于初學太極拳的人來講,往往認為那一條腿承受的力量大,重心就偏于那面,這條腿則為實腿,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其實重心的偏沉,和那條腿受力的大小沒有任何關系,即使受力很大也不一定是實腿,是重心所在。
在太極拳運動中我們把雙腿分成兩種情況,即“支撐腿”與“施力腿”。當雙腿配合動作向左右兩側發勁時,有人則認為重心多偏于“支撐腿”這一方,如“懶扎衣”定勢為右弓蹬步,右腿支撐身體穩定重心,左腿施力傳勁到手,便會認為重心偏右。
實際重心這時恰恰偏左,以達到右發左塌的“隨遇平衡”。此時“支撐腿”變成了虛腿,“施力腿”就成了實腿。又如雙腿配合動作上下發力時,重心與虛實的變化也不一樣。
在行拳走架中,虛實轉換表現的非常明顯,特別是叫腳上功夫轉換的時候,都是一腳實一腳虛,兩只腳互相轉換。
如“金剛搗碓”后一個動作右拳下搗、右腳下震發力,右腿承受的力量較大,從腿法與用法上講右腿是實腿,左腿應為虛腿,可恰恰相反在這個動作上“左支撐腿”是實腿,右下震腿“施力腿”是虛腿。
如果認為右腿是實腿的話就會出現“右重則右實”的雙重現象,向這種情況從動作外形上是無法分辨出重心所在的,如拳論所言“內換虛實外不見”。綜上所述重心與虛實的轉換是靈活多變的,并不固定。
下面我就重心在其它方面的虛實變化做以下闡述,望各位同好斧正。
“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足為周身之根,它姿勢的正確關系到整個動作的成敗。足在支撐、旋轉、開扣、進退時重心與虛實關系變化很大,當一足支撐身體成獨立步時,就足跟與腳掌而言亦有虛實之分,此時足跟為實、腳掌為虛。
如腳掌承受力量較大,踝關節就會受力過大前傾,從而不能保持松豎,會導致支撐腿不穩,膝前跪,足跟掀起,和重心偏離等現象;當雙足支撐身體穩定重心時,足跟與腳掌的虛實也不一樣。
如“預備勢”的平行步,站立時要十趾抓地,涌泉穴空,感到雙足跟發重,此時兩足跟為實,雙腳掌為虛,人體的重心正好瞬間落在丹田下方的中間位置;當足在旋轉時如是以腳掌為軸,則足跟為虛,腳掌為實。
如是以足跟為軸,則腳掌為虛,足跟為實;足在外開、內扣時腳掌應為虛,足跟為實;足在進退時虛實也有變化,如進步時以足跟領勁輕擦地面而行,則足跟為實,腳掌為虛;退步時以腳掌領勁輕擦地面而行,則腳掌為實,足跟為虛。
在武術中有一句話“手是兩扇門,全憑變打人”,手法的虛實變化在實戰中非常重要,就手而言,不同的手型、手法其虛實變化也不同,陳氏太極拳講“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穿。”
就是要避免手法與勁力上的雙重,如“單鞭”定勢左手的“下塌外碾勁”,是以左掌先合注對方,再走一個舒指坐腕的“穿透勁”來進行發放的,在這個過程中左掌根的合為虛,掌心及掌指的碾發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