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念放松的前提下,引導軀體各部嚴格按照太極拳規范動作,循規蹈矩地練習。初學拳時對每個動作與手足的方向、角度、位置及其運行路線等都要一絲不茍。
并且嚴格按照身樁端正、虛領頂勁、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圓襠、開膝合臏,心氣和橫隔膜同時沉降,氣沉丹田等要求,認真領悟每招每式的動作要領,力求準確無誤。
陳式太極拳講究貴用意(各節段有各節段的意),尚行氣,戒用力。思想松靜無為,意念專注于拳術之中,動作由慢入手,熟練后能快,快而復慢,快慢相間。
動似風擺楊柳,輕似高空行云,渾身不顯一絲一毫拙力僵勁,肢體松而不懈、不空。所用力量僅能抬起手臂即可,使兩臂象掛在肩上一樣,肩同時要有脫掉之感,正如拳論云:“出手脫肩里合肘,兩手扶助似水流”。
初學者在盤架訓練中,要注意架子不要放的太低。因為架子太低會導致腿部承受負荷增大,上肢容易不由自主地增加僵硬之勁,來減輕腿部的負重能力,不利于周身放松;架子太低還會導致腰腿轉換不靈,也很難調整襠勁的到位程度。
易犯蕩襠之弊病,腰勁很難向下松串,更不能使勁力注入腳底。另外,架子太低,套路動作很難做到平整(功力深厚者才能做到),動作忽高忽低,易犯鉆頂之弊病,是陳式太極拳練習之大忌。
上述之忌,周身不能放松,尤其是上肢用力過大,則會導致氣機留滯于胸、肩之內,形成橫氣填胸,氣勁堵塞不能順達,更不能氣沉丹田和腰勁松串腳底。
為此,要求盤架訓練過程中,在放松的原則下,架子高低要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體力情況和現有的功夫層次而決定。尤其是初學者,架子必須在適當高度的前提下進行練習。
同時,在不失松肩垂肘的原則下,手臂盡量開展,步伐能大則大,虛實比例必須在大開大合中轉換,以利于加強襠勁的調整,促使全身各部位在對拉拔長中得以放松。
二、靈活階段
陳式太極拳的靈活階段是指由松入柔的訓練過程中,注重加強纏絲勁的練習,促使肢體在纏繞中得以放松靈活地鍛煉。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獨特的訓練方式,能使內氣潛轉收放同肢體螺旋屈伸進退有機結合起來。
一般學者在這一階段,體內氣息尚未充盈,所以,要在腰勁的統領下,重視雙肩和雙胯部位的劃弧轉圈和螺旋運動,驅使四肢屈伸往來的纏絲旋轉。動于靜之內,靜于動之中。
陳式太極拳要求身雖動,意貴靜,神斂則氣順,心靜則體松,松則容易入柔,柔才能夠靈活。
一般來講,往往我們感受到的我們不一定能深刻理解,而理解了的東西我們則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能在練拳盤架中理解和掌握放松狀態,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陳式太極拳“松活”運動的無限妙處。
對初學者來說,在明師的引導熏陶下,再經本人細心揣摩,通過思想意識和拳勢動作反復不斷的強化松活訓練,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太極拳松活的方式和方法,才算得上入門功夫,而后循規蹈矩,刻苦訓練,才有望登堂入室。
通過內纏外纏的訓練,將太極拳的松柔與輕靈積于一身,化掉了一切由后天所養的拙力和僵勁習慣,化生出一種返先天的柔韌性與靈活性極強的旋轉能力。
尤其是通過身體的內旋外轉,五臟六腑同時得以摩蕩,輔助腎氣出入有序互相旋轉傳遞,使身體內部氣息得到轉機,引導周身上下呈現出一片輕靈而沉穩景象。
與此同時,注重內三合(筋與骨合、氣與勁合、勁與神合)的鍛煉,以加強身體內部氣機的團聚力和潛轉能力,逐步達到上虛、下實、中間靈及外柔內剛的懂勁階段。
由于松活訓練,基本上可以掌握內氣潛轉、勁由內換的法則,注重松沉靈活地練習,則是陳式太極拳培養體內氣機團聚力的主要手段,以便細心體會和揣摩太極中分一氣旋的理與法。
在完整的太極拳圓圈之中,輾轉虛實須留意,使每個動作在承上啟下之處,要輕、柔、緩、勻。討得圓活無阻,做到輕而不浮,沉而不僵,使體中內氣和內勁活潑而自然、騰然而有序。
其勁隱藏與體內,皆發于心神,內入骨縫循經走脈,外達肌膚螺旋運行,帶動關節、網膜傳遞旋轉,肌肉、韌帶折疊貫串與纏繞。
松于活之內,活于松之中。松活而沉穩,既是陳式太極拳內氣潛轉與肢體外形纏繞的有機結合,又是有心練柔、無心成剛的佳措施。此外,松活有層次的劃分,每個層次對松活的要求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