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練太極拳能實現四兩撥千斤,這就關系到力的說法。小編今天帶您一起研究下陳式太極拳勁力的發與放,太極拳教程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陳式太極拳勁力的“發”與“放”
勁與力的關系是武術界長期爭論的話題,意見各不相同。勁與力之間是相互聯系但是又有區別的,勁是協調力的時間積累,在運動中力量的運用。
推手運動中所要求的“勁力”,在長年拳架子的練習中練就一種既靈活又集中,且運動自如的彈性“勁力”。這種勁力 不僅要重視肌肉收縮緊張的練習,而且要重視感覺靈敏和反應速度的練習。
同時也強調正確運用技術,有機地發揮肌肉群的作用“力”。這與一般練拳不熟練的緊張僵死力是不同的。
勁力可分為內勁力和外勁力,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下,肌肉進行收縮和伸展,緊張與放松的變化,可產生彈性力,在拳術中稱為內勁力。
“外勁力”則是由于地球對人體所產生的吸引力所產生的人體與地面支撐時的地皮反作用力,在運動產生的摩擦力。 勁力的發放正確與否,對任何流派拳術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
太極拳的勁力發放,是取各家之長,融合貫穿而發展的,有其獨特的風格。太極拳推手時的勁力,與其它拳術所不同的是延長粘著點的“力”的作用時間。
使對方身體在失重的狀態下加速運動,使被擊的一方旋轉著跌出,而又不傷人,這才是太極拳的神威之處。 太極拳推手的勁力發放,首先要將四正手、四偶手練得圓滿柔順周身一家,先學柔化后學發勁。
發勁的時候要求雙足離地、或向前、或向后,勁力發放的時候需要和勁力相結合,呼吸對勁力的發放是關鍵。
呼發得愈透,勁力愈足,在推手時氣貫丹田強若不倒翁。丹田為內勁的總根源。氣呼下沉丹田,能使重心下降增大穩度,使身體處在于萬變的運動過程中,始終保持平衡而不易跌倒;又能聚集全身各處分散的力量匯集為整體之勁力。
陳式太極拳勁力的練習方法
“一力降十會,一巧破千斤”。究竟是力重要,還是招重要呢?答案是力重要。所謂“一力降十會”,是指當一個人的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戰勝那些會一些招式但力量明顯不足的對手:而“一巧破千斤",是指運用功力便可以破解更大的拙力。
陳式太極拳的技擊是通過自身肢體的巧妙運動,將力作用于對手身體,達到將對手擊倒或擊傷之目的。在技擊中沒有需要力還是不需要力的問題,只有如何用力的問題。也就是說首先要有力,其后才談如何得到用力的技巧。
力有三個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其中力的大小是首要的,而力的方向、作用點,甚至力的大小變換均屬于用力技巧。作為一個技擊家首先應談練力,只有具備了雄厚的力量,才足以與強悍的對手搏斗。
如何練力呢?按照傳統的說法,力有先天力與后天力之分。所謂先天力叫本力,它是局部肌肉的絕對力量,一般通過負重鍛煉即外功(如石鎖、石擔等)來提高。
所謂后天力也叫內力,是通過整個身體的協調發力使相關的肌肉緊張、無關的肌肉放松,并使身體各個部位肌肉的力量聚合在一起由身體的某個部位放出。后天力一般是通過一些與心理、呼吸、肌肉、骨骼有關的徒手操練(如站樁、走架等)來訓練。
先天力是后天力的基礎。如果沒有基本的肌肉力量,何談發力的協調性?此外,在訓練時良好的先天力素質可以幫助拳手盡快找到后天力的感覺。
在技擊中,良好的先天力素質也可以彌補后天力技術上的不足。如果將武功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的話,初級與高級之間本質的區別就在于前者不會發后天力,即不會運用內力而后者可以。
用力日久方可豁然貫通
陳式太極拳的用力,既有柔力,又有剛力,還有剛柔兼用之力。陳式太極拳的練力過程分輕力、柔力、剛力、巧力四步驟。
輕力練拳架,這種練法是為了去其僵勁,增加肌膚靈敏度。如果從高層次技擊角度講,練陳式太極拳還應練出柔力、剛力、巧力,既有靈感能借力,又能用千斤之力合之發勁。這樣技擊時便可遇強敵能掤、重體能拋,以重擊輕,一舉成功。
陳式太極拳練成的力稱為勁。它是通過盤架子與推手練成的活力。力與勁不可截然劃分,但是有一定的區別。
概括言之,力方而勁圓,勁渾厚而充滿;力滯而勁暢,勁可遍及全身通于四梢;力遲而勁速,意到勁至,剎那遍體:力散而勁聚,勁集中于一點,威力無窮:力浮而勁沉,勁像水銀那樣沉甸甸的:力鈍而勁銳,發勁能入骨三分。
太極之勁,靈捷無形,手到勁發,內勁潛轉,巧用結合,避實擊虛,寸勁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