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太極拳家的“內氣鼓蕩、氣勢騰挪”八個字似可概之。那么,我們如何追求太極拳的韻味呢?陳鑫要求,“始則遵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在我打得天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
根據筆者經驗。在一般太極拳要求基本做到后,就要有步驟、有針對性的訓練:定量的盤架行拳,每天3~5遍,每遍15~20分鐘,呼吸與拳架的配合及在周身中的運行。
每個拳勢的拆拳解勢與試勁;拳勢中定勢發勁的練習,著重單勢發勁的練習;推手走化、發放,推手喂勁、吞勁及至散手等等(輔助功力訓練諸如抖白蠟桿等)。
久而久之,你的太極拳漸漸不會在意自己的肢體如何擺放、怎樣到位,而是在意內氣運行,拳勢貫勁,及至頭腦無物,肢體下意識順乎自然運動,身形如滄海一粟,純粹系自然空間一分子,隨天地間運轉鼓蕩。
就是推手、散手亦是如此,順乎自然。誠如陳鑫所說:“無形跡可擬,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這樣的太極拳演練才具有“神韻”呀!難道我們不應該追求這樣的太極拳嗎?
陳式太極拳“意念”的三要素
一是想到“松與靜”
我們不僅身體要放松,也要學會大腦會放松。好比我們初次上臺演講一樣,如果思想不放松,思想緊張,也許到臺上什么都會忘記,身體會出現僵硬。
所以只有學會如何放松,才能做到順其自然,超常發揮。這是初學者非常重要的。“松”,也是練習出來的,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思想集中于一個“松”上,無論練習樁功,還是練習套路,都要求想到“松”。使全身各部位都能夠處于放松狀態。
“松”后必要入“靜”。這種靜是要求我們是意識形態上入靜,也就是在我們練功時要注意大腦集中點,不能左顧右盼,不能想七想八,要把思想集中于練拳上。
“靜”并不是靜止,而這里的靜,就是要求我們大腦專一,想著同一問題,在打拳時,你可以想到動作對不對,動作不對時要調整,哪里還沒放松,哪里還出現緊張。
所以說,掌握這層關系,也就是掌握了“用意”的第一個要素,放松是前提條件。
二是想到“靜與意”
剛剛我談到了“靜”字,實際我們靜的目的就是思想集中,這種靜都是由“意念”來引導,意念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意念相對集中,幫助大腦清凈的條件下,才能有助于腎氣的旺盛與收藏,從而使五臟健運,內氣充沛,神得所養。
動作矯健.但初學者往往是過不到思想集中,總是想這想那,或總想著內氣如何運行等等,反而違背了清凈無為的原意,初學者只要保持思想上的清凈,把思想集中在練拳動作上,專心想著打拳,不胡思亂想就行。
我們初學太極拳時,就好比我們初學寫字一樣,能寫成橫平豎直,不東倒西歪,初學太極拳,身法上只要頭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步法上要求如,弓步、馬步、虛步、丁步、開步和收步等等,動作力求規范,拳架運動的方位和路線,初學者知道這些就足夠了,至于不可出現其它毛病等以后慢慢調整,不宜深究,一步一步來,功到自成。
關健是要掌握好運行方位,角度,順序必須絕對正確,力爭作到柔軟松沉,開合大度,使整套拳打的大方順遂。
練習太極拳,養成用“意”練拳是很重要的,意是思想的反映,是人的指南,是人的精神。我們在這所講的“意”,有二種說法,一種是初學者用意念想著熟練架子,一種是用意念引導內氣打拳,這是二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從而反映出練拳的不同風格。
你看他在那慢慢的打太極拳,在那里慢慢的摸,有人不知道怎么去摸,那叫瞎摸,有人是在用意念打拳,用意念引導拳,這二種拳路是不同的,差之毫哩失之千里呀!
由此可見,思想集中對于我們對意念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大家多多領悟。
三是“意與氣”
太極拳的特點是內外兼修.當然初學者,是不能理解這些的,意與氣的形成,要針對中級和高級階段而言。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不僅是對形體的鍛煉.還有對意、氣、神等內在的東西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