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很多人練拳時太注重了意念,導致拳法練的沒有意。太極拳教程中對意念的解釋有很多,陳式太極拳中意念是為突出的學說,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什么是意念。
什么是意念
意念用文字表達起來就是思想、感受,更深入一點就是體悟,陳式太極拳練習很有靈性,其要求用意不用力。
這是因為,意念集中了,周身放松了,才能肢體協調,內氣貫通,然后,才能產生速度,產生力量,太極拳的松柔,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不用力就是松柔,用力就是剛硬。在不失棚勁的條件下,放松下沉,這叫柔。
“剛”則是通過速度產生一種靈活性的力量,是一種松活彈抖的力量。“用意不用力”,是要求思想清靜,精神集中,達到入靜程度,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拳術演練。“不用力”是說在初學階段,初學者很容易用僵勁拙力,這時你要放松,不要用力。
練太極拳一定要靈活貫通,不能死板跟著教程來,太極拳的學習重在領悟。
練太極拳還要求“勁斷意不斷”,是說在定勢時,動作停止了,勁力似乎斷了,但是意念沒有斷,這是內氣回歸丹田的一種表現,其中蘊涵著下一個動作的開始。
內氣回歸丹田時,丹田會產生一種強大的膨脹力,身體既有收縮又有膨脹,極其靈敏。從外形上看,勁斷了,但是,內氣通過意念,在周身貫串得非常飽滿,隨時都可以噴發而出。
“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則是說意念是一種靈感,意念始終集中在這個靈感上,非常靈活,如果沒有這個靈感,沒有圓活飽滿的內氣感覺,刻意地用力,去追求某一種感覺,就會不靈活,就滯重。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意念問題是很抽象的,也是難以控制把握住的,小編自認為,練習太極拳的階段不同,對太極拳的體悟也是不同的。
對意念的要求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學階段,練習者的意念主要是仔細看老師的示范動作,思考,記憶動作的要領,套路的結構等問題。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要由淺入深地引導。
這時如果要講一些“意守丹田”“勁斷意不斷”“用意不用力”“內氣運行”等等意念問題,學生是很難理解接受的,而且很容易出偏差。
第二個階段,練拳達到套路熟練,動作規范標準的程度后,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練習者手上會出現麻、熱、脹的感覺,這是有了初步內氣的表現。此時,可以開始講一些意念的問題。
這時,學生練拳時的意念是動作協調,周身放松,內勁連綿不斷,要把手上的感覺保持住,貫串始終。
以上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外形引動內氣,讓內氣與外形結合,使內勁連綿不斷,第二個階段的意念是調整身法,把感覺到的東西貫串始終,意識連綿不斷地跟著動作運行。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會產生內氣注入丹田,在每一個動作的定式時,都要用意把內氣完全收入丹田。內氣回歸丹田的感覺是沉重,飽滿,第四階段是用意使內氣下到腳上,降于涌泉穴,要有腳踏實地的感覺。
達到這個程度,就有步法輕靈穩健,穩如泰山的感覺,這時,你才能體會到內氣在周身的運行。
陳式太極拳“意念”的三個要素
一是想到“松與靜”
我們不僅身體要放松,也要學會大腦會放松。好比我們初次上臺演講一樣,如果思想不放松,思想緊張,也許到臺上什么都會忘記,身體會出現僵硬。
所以只有學會如何放松,才能做到順其自然,超常發揮。這是初學者非常重要的。“松”,也是練習出來的,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思想集中于一個“松”上,無論練習樁功,還是練習套路,都要求想到“松”。使全身各部位都能夠處于放松狀態。
二是想到“靜與意”
剛剛我談到了“靜”字,實際我們靜的目的就是思想集中,這種靜都是由“意念”來引導,意念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意念相對集中,幫助大腦清凈的條件下,才能有助于腎氣的旺盛與收藏。
從而使五臟健運,內氣充沛,神得所養,動作矯健.但初學者往往是過不到思想集中,總是想這想那,或總想著內氣如何運行等等,反而違背了清凈無為的原意,初學者只要保持思想上的清凈,把思想集中在練拳動作上,專心想著打拳,不胡思亂想就行。
三是“意與氣”
太極拳的特點是內外兼修.當然初學者,是不能理解這些的,意與氣的形成,要針對中級和高級階段而言。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不僅是對形體的鍛煉.還有對意、氣、神等內在的東西的修煉。
武禹襄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心為驅使.神為主帥。”這里.武禹襄闡述了練習太極拳時心、氣、神和身體之間的關系。